目前分類:科技流行大網ㄎㄚ (4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卅七歲的金融分析師馬克常在facebook、twitter等網站瀏覽,儘管有很活躍的社交人脈,但碰到私人問題時卻無人相助。上個月,父母從外州來紐約玩,他透過「租朋友」網站,找人幫他接機、陪雙親逛街。

     華爾街族喜歡用錢解決問題,馬克挑中中年婦女麗莎,請她帶著兩老遊覽、購物、吃飯。但馬克要麗莎謊稱是同事的太太,因為老人家很難接受「租朋友」的觀念,結果兩老和麗莎成了好友,還邀請她到德州去玩。

     當前美國最火熱的「租朋友」網站,當屬rentafriend.com和rentalocalfriend.com,網站採取會員制,價錢不比交友網站便宜,月費要廿四點九五美元,年費為六十九點九五美元,收費看服務性質,經電郵協商敲定,每小時從十美元到一百五十美元,最常見是廿美元到五十美元。

     租朋友的動機不一,有兩名大學生在學校喝酒被逮,便租一對「祖父母」到學校會談。有婦女租了一名女大學生定期去養老院探訪媽媽。有名經常出差的商人,則租一名年輕人到家取信和餵貓。還有人在旅行途中寂寞,就在當地租朋友排遣時間。

     待租的「朋友」多在廿到卅五歲之間,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也不少,之前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失業族加入這一行,希望能有零工收入。會上網租朋友的人,要不是孤獨寂寞者,就是有事需要幫忙者。

     卅四歲的瑪麗表示,好幾次有人自稱孤單,要租她陪吃飯看秀,當中有獨居的老人,但也有意圖不善的怪男人。「租朋友」網站有時遭惡意人士利用,被曲解為色情交友網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社群服務凝聚網友向心力,Yahoo繼昨天宣布與社群網站Facebook合作後,今天進一步推出全球社交服務「Yahoo!奇摩圈圈」,藉由社交功能的擴展,吸引網友回流,鞏固市占率。

為了對抗搜尋引擎龍頭Google,Yahoo動作頻頻,從去年底開始「It’s You」品牌重塑活動,行銷長暨執行副總裁伊莉莎史蒂爾曾誇讚成效漸顯,今年開始頻頻針對搜尋服務進行改版,並主打其入口網站已成為網友生活中心的訴求。

搜尋功能改版後,Yahoo今天再下一城,宣布全球社交服務「Yahoo!Pulse」在36個市場同步上線,並且與Facebook合作,未來能在「Yahoo!Pulse」與Facebook上訊息互通。

Yahoo!奇摩指出,社交服務「Yahoo!Pulse」今天在全球同步上線,為實現在地化概念,將「Yahoo!Pulse」台灣版命名為「Yahoo!奇摩圈圈」,取其網友社交生活圈之意。

Yahoo!奇摩表示,社交網絡漸趨普及,Yahoo也希望藉由社交服務將觸角往外擴散,接著將網友帶回Yahoo,此次推出Yahoo!奇摩圈圈,盼能蒐集網友的使用意見,測試市場水溫。

此外,Yahoo!奇摩圈圈同時推出13個中文遊戲與熱門精選首頁的在地化服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hoo!奇摩昨(8)日宣布推出社交服務Yahoo! Pulse(Yahoo!奇摩圈圈),該服務將Yahoo!用戶與其他熱門社群網站服務整合,例如,Facebook、Twitter、Plurk等,此服務昨日在台灣及全球其他35個市場同步上線。

 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陳建銘表示,網友使用網路的目的逐漸以社交為主。Yahoo!為了讓用戶能夠多停留在該網站,積極與目前熱門的社群網站服務整合。例如,Yahoo!奇摩圈圈就與facebook串連。未來Yahoo!奇摩的用戶登入後,利用Yahoo!奇摩圈圈服務,同時將Yahoo!在地訊息,如熱門新聞或無名小站的部落格訊息、或是拍賣追蹤物品等訊息,同步發布在Facebook的塗鴉牆,而Yahoo!的通訊錄與Facebook的好友名單也可以整合。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年前誰會料到,偷別人的菜變成網路最夯的事?不到200字的文章居然比部落格還熱門?網友還能透過視訊在家中直接跟品牌互動?

安吉斯集團安索帕(Isobar)的全球策略長林友琴曾提出了Web4.0的概念,她認為,未來的數位行銷,就是要打破以往從媒體的角度思考,用顛覆傳統的創意引起網友注意,將廣告訊息用自然而然的內化到消費者心中。

換句話說,過去傳統的廣告,不一定能引起N世代的興趣。根據網路市調公司創市際在200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網友點選網路廣告的兩大主因,為「看到有趣的廣告」、「廣告中有優惠訊息」,分別占71.6%與69%。行銷人要是再用千篇一律的宣傳手法,那這筆網路預算就跟丟到水中沒兩樣,行銷思維必須完全反轉過來才行。

電視廣告上網路更夯?

與誰說廣告一定非得上電視媒體才有效?N世代當道的網路世界中,只要廣告KUSO有趣,即使是透過YouTube、Vlog或土豆網等網路影片平台播出,曝光效果也不輸給電視媒體,而且還不需要花太多媒體預算。

Yahoo!奇摩於2009年主打搜尋引擎功能時,一口氣拍了50支廣告影片放網路,影片點閱次數超過300萬人次,迴響熱烈;中央處理器品牌英特爾(Intel)也在活動網站「未來報」上主打7支廣告,總瀏覽人次達242萬,讓主推的小筆電商品在資訊展中熱賣,都是相當成功的案例。

由於他們深知主要的目標族群都是網路使用者,便大膽捨棄傳統媒體,只在網路上放廣告,集中火力的結果,全部反應在高達百萬的瀏覽人次上。麥肯廣告業務企劃總監溫永昌表示,電視廣告需要的媒體費較多,不太適合放長秒數的影片,但透過網路播放廣告影片,不僅目標更精準,完全免費,還可以累積長期的廣告效果。

另外,主打健康塑身訴求的「每朝健康綠茶」,雖然有在電視上曝光,但真正引起話題的關鍵,卻是由網路影片平台「YouTube」上延燒出來的口耳相傳效應。這個鋪陳將近一分鐘才露出商品訊息,長達70秒的女殺手廣告,短短兩個禮拜累積到30萬人次以上的觀賞人數,引起網友大量的討論與轉貼,還有人直接在YouTube上留言:「就像被廣告催眠一樣,我決定每天喝一瓶」。

每朝健康綠茶行銷企劃部副主任林天藍解釋,考量到長秒數的電視廣告,播出兩個禮拜可能需要花新台幣上千萬的預算,他們僅在電視上播三天廣告,之後完全靠YouTube爆發出的口碑延續話題性。林天藍認為,以網路當作廣告影片宣傳平台,有兩個最大的好處,一個是增加曝光機會,再來是引起網友討論,製造話題性。

不過,他提醒這種透過網路影片宣傳商品的廣告模式,並非所有產品或廣告都適合,還得看商品的目標消費者,和廣告的屬性,合不合網友的胃口,絕對不是放上去就會有人看。

與品牌的真實互動

光是廣告影片宣傳可能還不夠,N世代更重視與品牌的即時互動,及實際的體驗。即使是互動性超強的facebook,如果廣告主只是把這個平台當成專門發布制式化訊息的工具,終究會變成另外一個沒有人煙的官方網站而已。像7-ELEVEn的粉絲頁面,就抓住即時與網友交流,以及定期推出粉絲活動的訣竅,讓他們才成立半年就有30萬以上的粉絲數。

另外,隨著視訊設備的運用愈來愈廣泛後,「虛擬互動」與「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則代表著另外一種真實互動的可能出現。譬如說,LEVI’S在2010年推出「炫彩方正」系列牛仔褲時,主打一個新的品牌概念─「ColorID」,將單純的牛仔褲加入了嘻哈、搖滾、電音等音樂元素,並以4種褲子的商標顏色進行聯結,強化品牌的流行感。為了讓熱愛音樂的年輕人,能夠親身體驗到全新品牌概念,LEVI’S與不來梅網路行銷公司合作,透過視訊設備,使消費者在家能夠直接「摸」到音樂與色彩的轉換。

網友進入活動網站後,馬上就能感受到夜店般的氛圍,熱鬧的音樂在耳際響起。打開視訊設備,30秒裡面,網友可以任意舞動身體,並用手憑空觸碰上下左右四個虛擬的顏色。每碰一次,視窗的顏色、音樂的種類也會隨之改變。時間結束後,系統還會計算觸碰顏色的次數,並發佈屬於自己的ColorID到facebook上。這個互動裝置也設在台北市西門町的LEVI’S旗艦店,如此一來,消費者選購炫彩方正牛仔褲時,馬上能了解LEVI’S要傳達的品牌精神與時尚潮流概念。

不來梅客戶業務群總監楊海彬認為,跟以往用眼睛接收品牌訊息的方式比起,運用視訊設備的互動則是用肢體語言、甚至是「觸覺」深層感受到品牌形象與商品特色,而且每個人玩的過程都不一樣,是一種屬於自己的品牌體驗。

雖然線上互動的方式更直接、更吸引人,但網路基因總經理施俊宇認為,礙於視訊設備不夠普及,台灣的實際運用還很少。而且活動網站如果要加入虛擬實境效果的話,客戶還得多花將近一倍的預算。比起擴增實境,利用社群網路來互動,仍是廣告主目前的第一首選。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ebook擁有5億用戶,堪稱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不幸的是,在坦承隱私權有缺失並承諾改善之前,創辦人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在保護用戶個人資料上令人大失所望,也招致各方嚴厲抨擊。

Facebook最被詬病的是,該網站不僅逐步侵犯用戶的隱私,且以混淆視聽及不透明的方式為之。隱私管控設定變得非常複雜,由於其艱澀難懂,很多人被迫「分享」許多資訊。

查克柏格上月在一項開發商會議上宣布:「我們正在建立一個預設功能就是社交的網路。」事實上他的意思是,除非用戶穿過重重障礙,改變網站的預設值,Facebook將自動與一些網站共享用戶資料,初步合作網站包括Pandora音樂網站以及小型商業推薦網站Yelp。

這回查克柏格至少話說得很坦白,不像去年12月他在公開信上寫道:「我們改進隱私維護的工作持續至今。」他完全未提到八天之後,Facebook就將每位用戶的六項資料,包括性別、上網位置、朋友名錄等,列為「公開可取得的資料」。

未來Facebook用戶可能會發現他們朋友讀過的書,或者在瀏覽亞馬遜等零售網站時,看到根據用戶所在位置而推薦的禮品。有人可能覺得有用,但有人會火大。不過大家看法一致的是,用戶必須有淺顯易懂的方法,可以選擇他們的個人資料將如何被使用。

如果用這個標準判斷,Facebook算是完全不及格。Facebook辯稱未將私人資料提供給廣告商,所以符合法規 (但已有維護隱私權組織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臉書違法),但Facebook的作法極不透明。

Facebook起先承諾嚴格控管隱私,因而吸引無數人加入,到頭來卻告訴用戶情況已經改變,用戶必須適應。

查克柏格辯稱,網路的隱私權標準已改變,年輕人願意分享的資訊比過去多。這麼說不但不真誠,也完全無法為其不告知和不與用戶協商的行徑合理化。

Facebook應該推出更簡明、更容易使用的隱私權控制設定,以重獲用戶信任。它必須清楚解釋如何散布「公開可取得的資料」,以及使用的極限為何。總之,不管是用抗議、司法行動或是規範,總得要逼查克柏格就範。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公布受訪最多的全球一千大網站,顯示Facebook不受隱私權爭議影響,照樣是「訪客量之王」。

根據Google的Ad Planner全球資料庫,Facebook.com每月有5億4000萬人到訪,約占全球網路人口的35.2%。

Facebook.com不但個體訪客最多,受訪頁數也最多,每月受訪頁數約為5700億頁,是第二名雅虎 (Yahoo.com)的八倍有餘。Yahoo.com每月有4億9000萬訪客。

第三名是Live.com,第四名是維基百科,第五名是MSN.com 。微軟得六名,第七名是blogspot,百度第八,第九名是qq.com,新浪第11。

Google這份名單裡,無廣告而進十大的只有維基百科和Mozilla(第十名)。

美國國會議員、歐盟、消費者團體、隱私權組織對Facebook迭有批評,要求加強保障網路個資安全,但Facebook自稱沒有被拋棄,Google的資料證明Facebook不是自吹自擂。

有人發起5月31舉行大規模抗議,不過,到28日為止,「我們退出Facebook」(We’re Quitting Facebook)這個網站只有2萬3515人簽名響應,在Facebook的四億會員裡,只占不到0.006%。

但面對批評,Facebook也在改善,目前已重新布建隱私設定機制,加強個人對內容的控制,「大幅」減少人人人看得到的個資量。

Facebook高層表示,「這是我們的一大改革。我們把公開的個資減少。用戶希望有個簡便的途徑,來控制他們和第三者分享個資的方式,我們現在要提供這樣的途徑」。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手機遇上網路,引發了行動上網的風潮;當零售業遇上網路,開啟了電子商務的輝煌時代;當創業的SOHO族遇上網路,一種嶄新的工作型態也隨之出現,不僅改寫過去對於工作的定義,也對工作內容產生質變。

這些在數位時代下的一人工作者,透過像是App Store或Kindle等網路新平台,找到新的創業機會;或是善用各種數位工具,與消費者、潛在顧客溝通,讓自己的專業更快被人看見;又或是將這些工具整合至原有的工作流程中,發展出獨特的生意模式,我們將這種新的創業選擇稱之為「一人.com」。

自己就是品牌

一○四人力銀行創業外包網經理鄺詠馨觀察,比起過去,網路的出現,讓創業進入門檻變低,也讓一人工作的可能性變得更大。與SOHO族一樣,一人.com的工作者同樣需要具備某個領域的專業能力,才能確保隨之而來的收入機會。但與SOHO族不同的是,網路將這些一人工作者的專業輻射至世界各個角落,即使只有一人之力,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

「網路讓一人.com工作者的眼界,可以跨出台灣,」教授創業課程的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張玉山表示。像是手機軟體開發商憑一己之力,做全世界的生意,網路不僅是很好的銷售管道,同時也是很好的行銷工具,為一人.com工作者布建綿密的人脈網絡,進一步開發更多潛在案源。

不管是從事網路原生事業,或是透過網路工具行銷原有的實體工作,鄺詠馨建議一人.com的工作者,要將網路行銷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經營社群為導向,找出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主題,持續性地發表文章,塑造在相關社群的活躍度和專業的達人形象;另一種才是真正的獲利來源。

「經營網路社群就像池塘裡的金魚,把目標客戶養在一個池塘,需要長期照料,必要時再透過一些行銷誘因把牠們撈上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顧問江衍超表示。因此一人.com的工作者需要了解每個網路工具的特性,如社群網站、部落格、微網誌等,再適時搭配運用,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找到對的社群,透過興趣產生的凝聚力很重要,」張玉山表示。這些在網路上累積的曝光,不僅是建立個人品牌與人脈的最好方式,同時也是一份完整的工作履歷,讓更多潛在客戶有機會認識你。

發揮乘法的效益

一旦在某個專業領域建立指標性後,除了接案販售自己的服務或經驗外,同時也會為自己創造更多工作的可能性。「最後變成不是別人的需求你來接,而是你會創造別人的需求,」鄺詠馨表示。

這不僅包含被動接案的成分,還蘊涵著主動出擊的意味。像是3C部落客Jeremy每天有系統地在部落格發表與專業領域相關的know-how,長久以來建立3C達人的品牌形象,因而獲得許多撰寫專欄與演講的收入機會。去年出了一本噗浪行銷書後,更有企業自動找上門,聘請他為行銷顧問。

「SOHO族像『加法』,要靠一個案子、一個案子往下接;一人.com卻是『乘法』,可以創造倍速獲利的機會,」江衍超表示。其中,讓加法變乘法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好好運用網路的力量。若運用得宜,網路不僅能讓專業擴散的速度變快,還能讓個人品牌的影響力變大,最後更容易量化成效,像是網路上有多少粉絲跟隨,或是有多少人看過你的作品。

同樣都是接案,一人創業者應該想辦法讓加法變乘法。江衍超建議,一人.com的工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出模組化的作業程序,同時還要維持每個案子的差異化特色,或彈性的客製化服務,如此才能加快工作效率,騰出時間去接納更多不同的機會。

不過雖然有網路工具做後盾,一人.com的工作者依舊會面臨SOHO族常面臨的問題,像是一人工作的自律問題,或是身兼校長與撞鐘的多重身分。因此專家紛紛建議,一人.com的工作者一定要先找出維持競爭的差異化特色,嚴格規劃每日工作時程,也不能放棄學習的機會,最好能設立創業的停損點,避免投入太多資源。

自認有熱情、有專業、有時間與成本概念,能堅持做同一件事,並主動出擊開發人脈與客戶,最重要的是,懂得運用數位工具行銷自己,建立個人品牌的工作者,歡迎進入一人.com的繽紛世界。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導體技術提升,帶動許多元件微小化及低價化,過去大多應用於汽車地圖導航系統,也逐漸進入手機領域。根據資策會MIC預估,2010年GPS導航手機全球出貨量仍將維持成長,即使經濟不景氣,市場仍可達2.8億支。樂觀估計五年內逾80%智慧型手機,皆將內建地圖導航系統,各種創新應用服務機會將大幅提升。

手機已是今日消費者隨身物品,加入空間資訊後,應用增多,目前各方皆積極嘗試,希望找到正確獲利模式。以下介紹幾種應用,提供企業思考新營運模式:

車輛測速照像提醒:Pete Tenereillo開發免費應用軟體Trapster,主要功能為提醒駕駛人交通違規測速的設置地點(包含測速照相、闖紅燈照相及警車測速處等位置)。由於警務單位經常變動測速照像位置,因此Trapster以使用者創造內容的方式,保持資料即時性,目前資料庫中,超過34萬筆由使用者建立的測速地點資料。

Trapster的應用概念是透過使用者在測速相機附近,按下記錄鍵後,即會將當時的位址上傳至資料庫,成為地圖上的一筆警告記錄,只要使用者日後接近該區域,軟體便會發出警告。當一位使用者上傳資料後,另一位使用者可確認資料正確與否,按下確認後資料會再次更新,並給予雙方信用評價,以防止故意製造假資料。

結合興趣點資訊的3D圖資軟體「Google Earth」:Google Earth是一款虛擬地球儀的3D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內建地圖與各種地理資訊(例如人口統計數字)。2008年10月,Google發布了iPhone版Google Earth,提供iPhone使用者3D立體地圖定位,當用戶輸入商店所在地,位址會顯示在Google Maps,讓使用者立即知道該商店所在區域與交通資訊等。

同時iPhone版Google Earth還具備Panoramio和Wikipedia兩個功能。Panoramio包含較著名的建築、風景、地標或其他使用者分享的照片;Wikipedia則是透過Google Earth 介面可直接連結至維基百科資料庫,提供使用者瀏覽位置的地理歷史、人口統計等網路資料。

以上僅是手機運用定位資訊的一小部分應用,分別代表兩個發展的重要概念。Trapster說明應用Web 2.0由使用者產生資料的概念,而非由供應業者單方面提供內容,除了測速器,也可變更為餐飲店、旅遊景點等因應不同目的而生的位置資料;後者的應用案例,說明單純僅有圖資所能產生的價值十分有限,結合額外的附加內容(Panoramio和Wikipedia),才有機會創造更多價值。

國內也有許多廠商積極尋找新的網路營運模式,如何參考國外案例,結合本土特色及需求,推出符合國人需要的服務,是地理資訊服務市場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意網路不需要固定的網路基礎設施,而是靠各個裝置互相連結成網路,以接力的方式傳遞資訊。

■這種網路可以用在傳統行動網路設施建造起來太難或太貴的地方,例如偏遠地區及戰場。

■所有隨意網路都是不斷變化的,必須運用創新策略來避免資料遺失並降低干擾。

身在這個Facebook、推特和iPhone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把聯絡外界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最需要通訊的時候,往往正是通訊設施失靈的時候。例如2010年初的海地大地震後數天內,當地的通訊大多只能靠救援機構提供的衛星電話。不過,就算只是像停電這樣的普通事故,也會使手機通訊網失靈,讓我們的主要緊急通訊設備變成只會閃閃發光的紙鎮。

這類事故發生時,有個越來越值得考慮的選擇,就是建立「隨意網路」(ad-hoc network)。只要內建專用程式的手機等通訊裝置位在彼此的通訊範圍內,它們就能自己建立隨意網路。網路中的每部裝置都兼具發送器與接收器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們還身兼附近其他裝置的訊號中繼站,所以就算是距離遙遠的裝置也能通訊,只要位在它們中間的其他裝置能夠幫忙,就能像接力賽跑一樣,一個接一個把訊息傳遞下去。換句話說,網路中的每個節點,不但能為自己收發訊息,也是他人訊息的傳輸管道。

救災只是隨意網路的可能用途之一。在任何建設固定基礎設施太慢、太難或太貴的地方,隨意網路都能派上用場。美軍已投資大筆資金設計這種系統,以供戰場通訊之用。家裡有了隨意網路,客廳或辦公室就不必再拉一堆線路。缺乏寬頻建設的偏遠地區和低收入社區,可透過隨意網路上網。有意研究樹梢或海底熱泉等微環境的科學家,也可以在他們想研究的環境遍撒感應器,而不必煩惱哪些感應器能接收彼此訊號,或資訊如何穿越叢林傳到研究人員的筆記型電腦上。

隨意網路已經發展了30年以上,但直到近幾年,才在網路理論的進步之下,實現了第一個大規模實用案例。美國舊金山的40萬戶居民,在新創公司Meraki Networks的解放網路計畫(Free the Net)下,以隨意網路技術連上網際網路。手機、電腦遊戲系統和筆記型電腦裡的藍牙零件也是用隨意網路技術,讓裝置不用接線或手動設定就能互通。隨意網路也已運用在多種偏遠或不宜人居的環境,蒐集低功率無線感應器回傳的資料。隨意網路要普及,還有些地方尚待突破,但已經逐漸有進展了。

隨時自我修復

隨意網路目前仍很少見。要了解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可以想想這種新方法和手機、Wi-Fi這類無線技術之間的差別。當你用普通手機打給朋友時,只有手機到最近的基地台之間是無線的,定點設置的各基地台之間是透過龐大的有線網路來通訊;Wi-Fi之類的無線區域網路,也都要靠固定的天線和有線通訊設施。

這種方法有優點也有缺點。傳送資訊需要電力,而典型的無線網路為了幫電池供電的裝置(例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省電,盡可能把大部份通訊負擔交給以電力網供電的固定設施。同理,無線頻寬是固定而有限的資源,傳統無線系統為了節省頻寬,大部份資訊也都是透過線路發送。運用固定設施,才能在通訊需求最高的地方,建置大多數時候都很可靠的大型電信與Wi-Fi通訊服務。

然而運用固定設施的網路系統容易受停電及其他中央系統問題影響,導致通訊網路失靈,遇上這種情形,就算手機和筆記型電腦是好的也沒用。相較之下,隨意網路有其獨特的強韌性,如果其中一部行動裝置沒電或關機,其他裝置會盡量修改網路結構來彌補消失的部份。裝置來來去去,網路也會跟著不斷調整與「修復」。

不過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是要付出代價的。隨意網路發送資訊的方法必須很聰明,以便就算發送器與接收器中間有些連結在傳輸時中斷,還是能重組出訊息。系統也必須判斷出把訊息傳給接收端的最佳方式,就算發送裝置不知道接收端的位置也一樣。最後,由於許多部裝置可能會幾乎同時傳送訊息,隨意網路還必須克服訊息彼此干擾產生的雜訊。

確保資訊完整傳送的方法

要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網路中,決定出有效傳送資訊的路徑,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問題,原因有許多個。在傳統手機或其他無線網路中,中央有線設施會持續追蹤各個裝置大概的位置,以便在接收使用者送來的訊息之後,直接導向給訊息接收者。

相較之下,隨意網路裡的通訊裝置必須自己判斷傳送資訊的最佳方式。各裝置的計算能力、記憶體和通訊能力都是有限的,無法像傳統無線網路的中央電腦那樣蒐集或處理所有資訊。

這狀況可以用下面的故事說明:假設你在一個大城市裡(例如倫敦),必須聯絡你的朋友,而他在這個城市另一邊的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在這個虛構世界裡,通訊設施是裝在計程車的車頂上,每部車上的接收器有效範圍不到1.6公里,而計程車車速比通訊速度慢多了,因此計程車必須接力傳遞你的訊息。車子在城裡穿梭時,會和鄰近的接收器互相連線,之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中斷連線。你撥的電話就必須在這個起起伏伏的網路上跳躍前進,穿越城市找到你的朋友,傳遞資訊內容。

僅僅在小型網路裡傳一筆訊息,就已經很困難了,而隨著裝置與訊息的增加,困難度更是往上攀升。要讓這項技術真正派上用場,無論網路規模多大或多小,運作都必須有效率。

研究人員已發展出許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使用的核心概念就是多多「問道於鄰」。接收器詢問它的鄰居看看附近有什麼裝置,鄰居們再去詢問各自的鄰居,以此類推,直到你朋友收到訊息為止。你朋友的回覆可以沿同一路徑傳送回來,也可以另覓路徑。如此這般,你和朋友之間的每部裝置都會整理出你倆之間可行路徑的清單。有了這張清單,即使你手上的裝置不知道你朋友所在位置,還是能將訊息傳送給他。由於網路結構是動態的,裝置必須不斷重複詢問與回應的過程,隨時更新清單上的可能路徑。

另一個實用方法是同時沿多條路徑發送資訊,以增加訊息傳送成功的機率。問題是,系統應該傳送多少次重複的訊息?一個極端的做法是,沿所有可能的路徑各傳送同一筆完整訊息。這個策略的確會提高訊息傳送成功的機率,但若每筆訊息都採取這個做法,很快就會把網路塞爆。另一個極端是,我們可以把訊息切割成一連串的小塊,每個小塊沿自己的一條路徑傳送出去。這個方法耗費的網路資源較少,但是傳送過程可能會遺失許多位元,接收端只能收到不完整的訊息。

有個稱之為「網路編碼」(network coding)的技術,提供了折衷方案,做法是把訊息切割成小塊,算出每個小塊的詮釋資訊(meta information),然後把詮釋資訊沿多條路徑傳送出去,其特殊設計使得就算有些小塊遺失了,接收端還是能重組出原始資訊。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在他方」出自19世紀法國詩人韓波的名言,也是經典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早期以此為名的小說。 前者說「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因為人們富於詩意的夢幻與想像總是無法在周遭生活中得到對應。後者則在此意涵之外,也隱約指出人們不能沉溺於此,而要為此時此地的環境而起身開創奮戰。

如果世界不夠大 夢想是危險的

這讓我想起最近閱讀到的兩則報導。一則是首位盲眼律師李秉宏,他說他一度可以看見微弱光影,當時他非常愛玩電動遊戲,也愛看高手玩,緊貼著螢幕去感覺:「那種豐富的光影與聲音過程,真是一種藝術。」同時他自小對母親為他購買的衣物(來裝扮他自己)都非常有主見,而且好想要騎機車遊蕩街頭,但都已經放棄了。現在則很後悔投入時間與努力,從台大法律系到律師一路奮戰,以優異成績通過,但是…因為,在此處「夢想是危險的……」(就像他曾經夢想要騎機車逛街一樣。)

這則新聞令人無法釋懷的是,如果我們給他的世界夠大,如果他能觸及一個「他方」,在其中得到更多勇氣,資源與靈感……其實夢想一點都不危險!

另一則是最近在柏林影展獲獎電影《一頁台北》的年輕導演陳駿霖。他在美國出生,在舊金山、柏克萊、波士頓等都市中成長,但他描寫他生活在舊金山郊外社區的生活感受:人人行禮如儀,有如「生活在透明金魚缸中」。一直到他回到台北,日夜在巷弄中打轉,生活才開始有感覺,於是在考過醫科、念過柏克萊建築系之後,回到南加大開始念電影。之後再回到台北夜市,到台師大區的巷弄街景,連拍了兩部得獎電影。並說:「此生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拍電影」。

當年有人請已故美國建築大師路易士‧康為「都市」下一個簡單定義,大師說:「都市,就是一個兒童在其中成長,並為自己的一生找到方向的地方。」

陳駿霖與李秉宏二人的不同經歷,是否為這句話下了一個謎樣的註腳?這值得所有關心環境生活的人深思。

年輕導演當時覺得有如「生活於玻璃魚缸」,以及盲眼律師今日回首覺得「夢想是危險的」。

其實這些看似個人自我的感受與歷程,正是一整個周遭的社會與文化機制所擠壓塑造出來的無形生活限制。原來社會中各種人種與階級,各自在看似相同的世界中,所取得的生活歷程與養分卻非常不同。所以,生活的環境不全然是硬體,甚至也不是文化所展現出來的建設與文雅,而是要建設許多豐富而開放的空間,無阻隔地提供他的公民們可以自由遊蕩摸索。各自在生活的「此處」與「他方」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在真實世界原本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此刻卻在網路時代裡重新找到了可行的方向。

台灣最近連串出現了在紐約得到世界首獎的(貧戶)服裝設計師,以及在法國得到首獎的(貧戶)麵包師。他們的故事生動地說明這個道理:如果「此處」不夠大,自有「他方」給予人更多勇氣與靈感,然後回到此處突圍提升。因此人生的夢想一點都不危險,無法觸及更大的眼界與見識才是危險。

這即是今日(AR技術以及社交網站成熟)的網際網路所呈現的一種新的文化出路:用虛擬空間的輕盈與自由,將真實世界的眼界與見識,文化養分與社會接觸等等,建造為網絡上的生活場所。

讓這些網絡生活場所扮演社會上人人可以觸及的「他方」。

(註:盲人也可以體驗的數位感光機制已誕生,近年即將置上生產線,屆時盲人也可在網絡上觸及更大的大世界。)

生活在網路 延伸新世界

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近年成為網絡世界注意的焦點,說明了什麼?

如果說Web1.0的入口搜索與email信箱代表的是「網路內容」;Web2.0的部落格與內容上傳代表社群「全球發聲」,那麼目前的社群媒體與行動,雲端等就隱喻了Web3.0的特性:生活在網路。

雲端運算讓人在生活中連上網路,行動運算也讓生活中的事物連上網路,而社群媒體則讓人可以在網路中進行某種社交生活。這社交生活是以一種「正在生活中」的對話所建立的。像以下這樣的光景大家都熟悉:

我們在夜晚等車時刻,看到某位政治名人在世界級盛會的現場發一則噗文說他所見所思;在假日眺望陽台時,看到某位記者正在花季的郊區塞車,說他將要到某家餐廳點用某道鄉土名菜……這些被稱為「微網誌」的社群媒體所書寫的並非上一代部落格的整篇文章。一方面,可能因為這種對話方式不是一種寫作活動,而是生活進行中的獨白或交談。另一方面則是手機等輕行動而隨地上網的裝置普及後,我們才能將「進行中的生活」發布上網而且保持社群持續地連結與對話。

這就是行動、雲端以及「生活在網路」的Web3.0預告現象。

這樣的「網絡生活」現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今日的VR,AR網絡技術與手機與視訊等媒體規格,已經足以做到非常豐富而空間化的網路體驗,這種網路除了對話,資訊等功能之外,更可以提供一個以空間場所來「對應真實」的世界(一如Facebook等等已經建立以圖文「對應真實」的世界。)

這樣的網路體驗空間就像遊戲空間一般可以提供想像與娛樂,例如眾所熟悉的Second Life等等。但它更應該用虛擬空間的技術來對應真實世界的現象,使人們與社群接觸與互動之際,同時也產生環境體驗。畢竟放在環境現象中的社群活動才是較完整的生活體驗。這樣的「空間場所」,才可以在網絡上延伸每個人有限的「此處」,提供更無限開放的「他方」。讓不同的人可以在夠大的世界中認識生活,同時探索自我。

網路裡的全球景觀

網絡空間中知名的虛擬世界有第二人生(Second Life)、及許多連線遊戲如魔獸世界等等。

但在「真實景觀」的提供上,Google的地球、地圖、街景這三項地理系統應該是最知名的網絡服務(Yahoo!、微軟都有類似服務,或試圖超越的發展),加上可以放置Youtube全球上傳的動態影片到(地球與地圖)其中,所以非常完整地組合為「呈現真實世界景觀」的一套系統。

這種網絡媒體格式除了資訊的應用(找餐廳或是熱帶雨林分布)之外,同時又提供了對真實空間的網路體驗。例如我們在地球上空飛過台灣東海岸,或是在街景中逐步遨遊紐約第五街之時……這過程本身就是新體驗的誕生。

本次專欄中我們提出實作的網絡空間,是延續類似Google三項地理系統這種「具有資訊功能;但也能產生體驗」的真實景觀空間。

一方面使用其已建立的Google Map衛星定位(GPS)以及Google Earth空間視角(Row_Yaw)以及環視街景(Street View)的格式,藉以將我們建立的地方空間置入全球系統,另一方面為因應我們上述的目標,我們要在Google的不足之處,創新格式以滿足四項需要如下:

1.需要街景以外的生活空間:

都市生活不只是日間街景,還有許多日夜變化的活動景觀,以及各種巷弄、室內空間及不同時段的活動,這些才是產生「眼界與見識」的空間與社會體驗。

2.需要即時連結與動態更新的景觀:

環境與生活是動態的、變化的,生活迷人之處也在其中。Steet View這樣的景觀雖然提供了空間感,但非常缺乏更新與動態的機制,資訊上與生活上都顯得停滯。

而且生活感是即時的(上文所述社群網站的特質可知),我們需要在景觀中進行更多即時連結的活動。

3.需要在網際空間中豐富生活與聚會:

網際空間的媒體格式除了提供「感官體驗(例如上空飛行或街頭散步)」之外,這體驗不能只是一種觀看,或是註解(目前Google所提供的),而是某些更豐富的社群活動。

例如可以一起逛街/購物?或是可以一起相約,觀看/討論一場表演?聽一堂課?

或是單純在其中與友人共度一個下午時光?看著窗外的時光流過?簡單說就是:這網路需要提供「生活其中」的功能。

4.需要相對開放的修改與建造機制:

Google Map與Earth都是全球化的系統。對於地區性的資訊實無法即時細緻地追蹤(例如《一頁台北》的台師大巷弄卻未能在Stree View出現),資訊建置量也無法平均地發展(例如台北未能如紐約與舊金山等有3D建物)。這點從衛星地圖、街景到Youtube影片都有此現象,既不能做到如Wiki般協力而準確的更新機制(例如衛星照片更不可能),也無法讓人像布置派對聚會或嘉年華會一般,把環境打扮得非常魔幻。

對上述的四種需要,我們以台師大區的幾家音樂夜店作為對象,本期專案中要將之建立為網路上可以相約聽音樂,在現場欣賞表演,與同儕相聚,認識朋友以及可向現場樂團點歌的空間,塑造成為一個日後可以持續參訪逗留的生活基地。

本月實作:台師大區的音樂夜店空間

台師大區音樂夜店一直是台北知名的次文化區,很多主流歌手成名前,都在此區演唱,接受現場音樂文化洗禮。穿梭其間的多見自由風格的秀異份子,其間人群活動景觀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都市經驗之一。

但這樣的「地方」對南部的青年或是家扶家庭的青年,應該就是難企及的「他方」了。

我們希望這樣的網路空間相對的開放性可以變成更多人能進入的生活場所。

讓「富於詩意的夢幻與想像」可以有更多的可性。

這音樂空間只是一個開始。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一超推出icash悠遊卡,不但打通自家商流的任督二脈,也讓有別於信用卡之外的未來支付工具競爭更加白熱化。

二○一○年四月一日,這一天的意義不再只是愚人節,更是消費者支付服務歷史上重要的一天。因為這一天,台灣第一張可以跨行業使用的電子票證——悠遊卡,已經正式上路,非交通事業交易的諸多通路,也從此可以一卡通行。

這不僅是台灣電子票證的新開始,事實上,這更是通往電子支付行動大未來的重要里程碑。

現在消費者開始嘗試一卡通天下所帶來的便利性,但與此同時,業者們開始思考的,已經是透過各種科技的普及與跨業整合,要鎖定將電子支付工具與手機結合,達到一機行遍天下的大未來。這樣的趨勢,已經從爭取自家卡片成為消費者皮夾中的一份子,演變成透過各種科技與業務整合,搶進與手機結合的機會。

商機:六.二兆的實體消費力

雖然這樣的行動支付未來聽起來似乎很遙遠,但事實上,在日本已經存在了十分接近業者想像未來世界的「FeliCa電子錢包」模式。這個已經與手機結合的電子錢包系統,可以通行大眾交通工具、進行小額支付,甚至還可以在販賣機使用,直接購買飲料。

台灣大哥大個人事業群副營運長谷元宏就分析,在日本的模式裡,可看到行動支付體系中重要的合作範圍及模式,將包括電信業者(編按:指NTT DoCoMo)、金融業者(編按:Japan Net Bank)、公共交通系統(編按:指JR)及消費通路的跨業結合。

克羅諮詢顧問公司創辦人克羅(Richard K. Crone)指出:「行動支付的真正機會,是來自於高達六.二兆的實體世界消費。」因此,從傳統金融業、零售業到電信業、交通服務業,甚至是手機製造商,全都積極布局這塊市場。

電信業者想的是如何藉由手機SIM卡,成為掌握行動支付最後一哩的關鍵角色;金融業者則是想從既有對消費者支付行為的信賴度及習慣性下手;而公共交通系統或是通路業者都是想從已發行的電子票證,及起步較早的小額支付系統出發;網路支付服務提供商更是急於把虛擬消費的掌握,延伸至實體。

一機通行的行動支付大未來,不能只靠業者各自爬山,還必須靠著緊密的跨業結合。谷元宏就指出,其實目前在技術上,各方業者所持的科技,各自都已經完備,安全性也已經獲得掌握,但卻因為各種可能的參與業者,都是社會上各據一方的規模企業,讓「誰可握有主導權」成了爭議焦點,而這也是多年來行動支付鮮少另有實例發生的主因。

關鍵:拓展通路普及度

這樣大規模的跨業合作,不僅牽涉到主導權歸屬問題,通路普及度也讓業者們仍須鴨子划水、費時布局。畢竟有了技術,還得要有通路,才能讓好的支付系統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是悠遊卡與icash卡各自擁有大眾交通運輸及便利商店,在通路上具有優勢,」谷元宏說。

然而,除了商業模式及合作考驗著業者外,法規要如何跟上科技,也是左右未來行動支付的重要一步。從電信業者、金融業者到其他網路支付相關服務提供商,都同聲認為目前在法規上,仍有不少挑戰待克服。

最早開始參與電子票證起草的立法委員丁守中表示,過去他是在計畫參選台北市市長時,開始思考電子票證可能性,並考察了包括日本、香港等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在交通票證結合小額支付的作法,其後才展開台灣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的規劃,目標是解決交通票證無法跨業使用的瓶頸。

雖然台灣電子票證終於起了頭,但在既有以技術分野為依據的立法體系裡,包括手機電子錢包、信用卡行動支付等部分,都仍須進一步的立法動作,才有機會擴大電子支付的實際應用。而在安全性與便利性的兩端,如何達到平衡,也考驗著科技與法規的互動。此外,如何在消費者端開始信任新的支付機制,也是技術之外,必須克服的考驗。

挑戰:確保傳輸安全性

就有業者私下指出,台灣在相關電子支付的安全性規定,嚴格程度遠超他國。許多在其他國家已被證明安全的傳輸科技,在台灣卻都不被相關主管機關接受。舉例來說,要求電子票證千元以上消費就必須透過動態密碼鎖,或不允許空中傳輸(over-the-air)方式傳送個人消費資料至手機晶片,都是目前在台灣無法跨越的限制。

「要讓消費者信任交易機制,把錢包與手機結合的意願與心態才是關鍵,」中華電信行動分公司加值處處長饒吉森指出,這不但需要培養新型態支付使用行為,必要時還得等待對新科技接受度較高的年輕族群,在金錢掌握度及社會影響力的成熟,而這些都是急不得的過程。

一個便利、快捷的支付未來,已跨越了科技的藩籬,現在只等待實際的商業、立法運作,讓這個令人充滿期待的支付大未來,盡速到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工作或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配備,為了滿足使用者需求,手機所具備的功能也不斷提升。除電子郵件、語音、資料檔案、影音傳遞之外,還可以具備簡易編輯、行動交易功能等。也由於手機應用多元化的發展,促使惡意程式及病毒駭客蠢蠢欲動。

例如,2004年研究人員發現手機病毒Cabir。此病毒會自動搜索周圍安裝有藍芽功能的諾基亞特定型號的智慧型手機,並不斷地將惡意程式自動發送給任何它搜尋得到的藍芽手機。

然而此病毒對手機危害並不大,遭受感染的手機僅會在螢幕上出現「Cabir」字樣,也因為其會不斷搜索附近的藍芽手機,導致手機電池待機時間縮短。

CommWarrior則是第一支透過手機多媒體簡訊進行傳播的病毒,會利用多媒體簡訊將病毒傳送給該感染手機中的聯絡人,且此帶有病毒的簡訊通常會使用吸引人的主題,引誘使用者打開並執行其附加檔案,造成使用者在多媒體簡訊費用上的損失。

觀察早期的惡意程式或病毒,在整體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危害並不嚴重。以前述Cabir而言,因以藍芽的方式進行散播,而藍芽技術當時尚不普及,且多數手機除語音外,無法與外界進行大量的數據傳輸。再加上手機沒有足夠記憶體,致使手機病毒無處藏身,也無法順利散布病毒,因此並沒有大規模的災情爆發。

此外,由於早期手機所使用的作業系統都是各廠商自行開發,沒有統一的標準,系統架構也不公開,屬於封閉式的作業系統。此封閉式作業系統導致任一程式開發者要在此平台上開發應用程式,相當困難。即便能夠撰寫出此一平台上的惡意程式,但由於不同手機所採用的作業系統互不兼容,導致此惡意程式也難以形成大規模的傳播。

但以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微軟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相當積極,而且其因與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類似,可複製使用者在個人電腦的應用經驗並降低學習時間。

加上微軟不斷結合多元化數據應用程式的優勢,並在版本上推陳出新,以及與手機製造商緊密合作與互動,在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上已逐漸普及。

加上多款微軟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主打高階商務手機市場,因商務手機訴求與企業內部資源及商用軟體高度連結,存有龐大的敏感性資料,使微軟作業系統已逐漸成為病毒駭客重點鎖定目標。

不僅如此,Google等大廠的加入,更促使開放式作業系統愈趨普及,預期很快將取代以往封閉式專屬手機作業系統。

此將導致惡意程式的撰寫與流通更方便,加上開放式作業系統賦予使用者自行安裝應用程式的功能,將使手機更容易成為病毒散播的載具。

隨著手機可以支援無線區域網路如Wi-Fi或WiMAX,或者透過3G、3.5G網卡直接上網瀏覽網頁或收發電子郵件,傳統在個人電腦可見的安全威脅,都可能在手機上出現,手機病毒造成的安全威脅,變得更複雜且難以預測,對產業而言,已到該備戰的時候了!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參與粉絲團的小天使任務了沒?獲得活動序號的粉絲們快去兌換商品品嘗看看喔 ! 」今年剛過完農曆年不久,有一檔網路活動訊息在facebook平台上流竄。在這則貼文下,總共有600多名網友回應,有人還留言分享試吃心得,是目前台灣操作facebook行銷活動最成功的案例。

這是7-ELEVEN為了推廣冷凍食品而專門設計的行銷案。主導這檔行銷活動的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說,10天活動期間內,7-ELEVEN總共增加6萬名粉絲,送出近3萬份商品試吃,另外估計活動訊息有80萬 ∼100萬人次瀏覽。

網路行銷達人、FunP執行長邱繼弘分析,送贈品是行銷常見手法,但是方法高下有別。一般人送贈品,頂多是訊息曝光,消費者把贈品拿走就結束。但7-ELEVEN的設計不僅讓粉絲會主動把訊息分享給好友,擴散訊息,還能吸引網民加入粉絲。除此之外,還能鼓勵網友留下產品試吃心得,留下龐大的商品口碑資料庫,一檔活動同時達到三種目的。

即使計算3萬份商品試吃成本,這檔活動花費約100萬,投資報酬率很高。陳飛龍笑著說,活動效果好到主管開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經營上,立刻訂下一個「遠大」目標。「主管開始問:什麼時候粉絲破100萬?」

速度 5個月成為粉絲人氣王

目前國內粉絲專頁中,粉絲數最高的就是7-ELEVEN,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經營,短短5個月已經有30萬名粉絲。「我們官網經營10年,才累積到120萬會員。」有7年網路行銷操作經驗的陳飛龍認為facebook的連結性、互動性跟即時性都遠甚於之前的網路工具,要破百萬粉絲根本不是問題。

傳統的網路行銷,通常是先將活動頁面放在官網上,然後利用電子報或投放其他網路廣告導進流量,才把訊息散播出去,一檔活動走下來通常要3∼4週時間,才能達到預設目標。但同樣的訊息透過facebook傳播,陳飛龍認為,2∼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網路活動效果。

在實際操作facebook之前,7-ELEVEN已經有大量使用網路工具的經驗,例如:官網、電子報、部落格、MSN機器人,其實每使用一個網路工具,背後就有大量的維護工作產生。也因此當網路界開始注意facebook平台時,「我們並沒有立刻跳下去,而是觀察研究我們到底可以在上面做什麼?」陳飛龍說。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7-ELEVEN已經訂出facebook的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藉此一步一步拓展facebook效益。雖說是短、中、長期,但其實長期目標也將在今年7月推出,距離他們真正經營facebook還不到一年。

陳飛龍說,第一個階段就是發揮平台基本的功能,利用貼文跟粉絲互動。這階段的經營目標以粉絲數以及貼文回應數為主。

第二階段則增加跟粉絲互動的多元性,開發一些行銷活動應用程式,讓粉絲可以從回應貼文到玩活動,跟企業品牌深度溝通,像之前提到的「粉絲小天使」活動,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案例。

陳飛龍進一步分析,對企業來說,要進展到第二階段,粉絲數最好有20萬。因為開發一支活動應用程式,通常需要10多萬預算,如果粉絲數太少,報酬率就不高。

第三階段,就可直接在平台上經營金流事業,譬如:電子商務。陳飛龍說,目前他們已經著手正在規畫產品,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精準 每兩天貼一次文

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經營重點,為了研究facebook基本的貼文,陳飛龍花了一個多月測試。去年十月,他跟同事開始研究貼文效果,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第一,什麼貼文形式讀者最埋單?第二,一天24小時,什麼時候貼文最恰當?第三,最適合的貼文頻率是什麼?試出最適合方案後,7-ELEVEN的粉絲專頁才在11月開始對外正式公布。

貼文看起來很簡單,但陳飛龍認為,很多企業經營粉絲專頁卻沒有粉絲,問題都出在貼文上,因為沒有搞清楚跟消費者溝通的模式,以至引不起興趣。

目前7-ELEVEN至少有3種貼文模式:訊息告知,開放性問題,或做成選項讓大家投票表達意見3種。陳飛龍說,像元宵節的時候,他們就曾經把7-ELEVEN賣的元宵口味做成選項,讓大家表達最喜歡吃什麼口味,就有很熱烈的回應數。

很多經營粉絲專頁人認為,要每天固定貼文,或者高頻率貼文才能維持粉絲的忠誠度,但陳飛龍卻認為,寧可「精」而不在多。所謂「精」是要求每一則貼文要有一定規模的回應數,目前7-ELEVEN每則貼文都有400以上回應數。如果回應數太低,代表粉絲對訊息沒感覺,久而久之會被視為垃圾頁面,網友就再也不會回來。

因為重視回應數,所以貼文頻率也跟著調整。「我們曾經一天貼文兩則,但發現回應數會降低,現在調整成一星期約4∼5則。」陳飛龍說。即使降低頻率,一個月仍有20則訊息,如何讓網友對每一則都有興趣,其實是高度困難的挑戰。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電子書很夯,大家都在談論,但市場似乎還未起飛。是硬體的問題?還是軟體本身的限制?亦或是市場區隔及定位的偏差?

所謂電子書,應將其分為數位內容(電子的書):亦即書(或報紙、雜誌等)以電子的方式呈現。這裡的「書」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片、資料庫等,以及閱讀「電子的書」的各類閱讀器。

「電子的書」早已受到關注,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加上數位匯流的趨勢,許多人思考是否除了把網際網路當經銷通路(如美國的亞馬遜及台灣的博客來網路書店),也可以當作直接銷售數位電子書的管道,亦即以較實體更優惠的價格,透過下載來傳遞電子書,而由使用者自行決定是否要印出閱讀或者在個人電腦的螢幕上觀看。

例如許多雜誌以較低的價格販售電子版;又如許多專業顧問公司原本出版的研究報告及書籍,改以電子資料庫的方式來提供服務。

也有許多小說並不作實體出版,而直接透過網路行銷。此類無紙出版的方式不斷增加,透過電子方式不僅更新速度快,成本亦低,並降低了用紙量,減少砍伐樹木,符合環保永續的概念,成為社會鼓勵的趨勢。

不過也有許多作者及出版商,對於透過數位出版銷售有許多的疑慮。因為目前已有許多不肖網站以及個人使用者,透過掃描與人工電子化等方式,將紙本出版品以圖檔或文字檔、網頁等方式,放在網路上供人自由瀏覽與下載,損失已經很大了,若將實體書籍全部數位化,在數位版權管理機制尚未健全的環境下,未來可以收到的金額不就更少了嗎?音樂產業就是前車之鑑,因此讓許多內容相關業者卻步不前。

2007年底,情況出現轉機。美國亞馬遜(Amazon)網路書店在耶誕期間推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即快速成為當時Amazon網站中熱門的禮物,引發市場的關注。

持平而言,美國亞馬遜的kindle並非新產品,早在2003年日本Sony與Panasonic就推出了專用閱讀裝置,但2008年時兩家企業已實質退場,主因為專用裝置及內容過於昂貴、內容數量過少,以及行動裝置服務異軍突起等。

Kindle能受到矚目,在於亞馬遜書店對於市場的影響力,加上產品規格也很有吸引力。

以Kindle II為例,具有許多過去專用電子書閱讀器沒有的優勢,如續航力強(可維持無線四天,離線二周),大容量可儲存超過1,500本書,網路傳輸(3G網路,60秒內下載,無通訊費用及雲端書櫃備分),多元格式方便閱讀,而且有35萬種電子書、雜誌、報紙、部落格可購買。

亞馬遜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受到市場好評,加上之前Apple在iPod及iPhone硬體綁服務商業模式的成功經驗,引發業者競相投入,自此電子書閱讀器開始受到產業與市場持續的熱烈討論。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Facebook上出現許多算命和心理測驗的程式,輸入一小段資訊就能得到答案,讓人摸不清是真是假。但若是「左邊網」出品的程式,就一定是假的!答案絕對讓人好氣又好笑。設計者坦言:「我們就是要做出一個把網友當白癡耍,卻也感覺被耍得很爽的網站!」

     近來Facebook出現一個「左邊網」,專門設計看似正經、實則搞怪的心理測驗遊戲。例如,「人生出路分析儀」,網友認真輸入基本資訊後,程式會出現幾項建議的人生規畫:「詐騙集團的人頭戶:六至二十四歲」、「鄉土劇忠實觀眾:二十六至三十六歲」、「鋼鐵聖鬥士:七十一至一百歲」…。

     人生出路分析儀 叫人當詐騙人頭

     另一個熱門程式「防無聊按鈕」使用更簡便,按一下,電腦便會從八萬項預先設定好的條目中亂數抽出二項,結果常讓人會心一笑。例如「碎碎念」、「傻笑」、「坐著樓梯扶手滑下來」、「對看到的第五個女生表白」、或「吃完冰箱裡的隔夜菜」。

     該網站製作者宣稱自己是四個分別來自利比亞、印尼、委內瑞拉、泰國的外籍學生,目前就讀台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設計網站是為了學習正統的中文表達方式、融入台灣網路文化。

     記者向校方查證,資工系並無上述國籍學生,明查暗訪才知該網站設計者陳韋廷、林柏均、黃國益、劉柏汶的確就讀台科大,但每人都是「正港」台灣人。

     防無聊按鈕 要人吃完冰箱隔夜菜

     陳韋廷說,該網站原是「電子商務」課程的作業,老師要求做一個「會賺錢的網站」。他們只聽到「網站」,漏了前面幾個字,搞怪無厘頭的「左邊網」就這麼誕生了!

     為何取名「左邊網」?黃國益說,最早推出的是「人生出路分析儀」,原想訂名為「人生網」,他登錄時把「Life」錯拼為「Left」,乾脆將錯就錯。沒想到讓人摸不清頭緒的「左邊網」反而「俗又有力」。

     四個台科大學生 讓被耍的人開心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SN昨日出狀況,明明在「線上」的朋友,卻顯示「離線」,雖然雙方還是可透過離線方式交談,但檔案不能傳,造成網友不少困擾。台灣微軟表示,因MSN伺服器在美國,得請美方進一步了解後才會知道原因。

有電腦專家猜測,很可能是微軟在改版或維修系統,才會出現異常。但台灣微軟表示,目前並沒有改版計畫,所以應不是網友猜測的原因;而MSN伺服器都架在美國,現已將相關意見送交美國總部調查,也會積極修復。目前台灣MSN用戶約有八百萬。

對大陸網友來說,昨天真是壞事連連。先是google(谷歌)凌晨宣布將搜索服務轉至香港,接著MSN一整天都異常,讓不少網友整天都在生氣。

一堆MSN線上朋友憑空消失,讓不少網友莫名其妙,還以為自己被對方封鎖了!有些是同在辦公室的同事,了解後才知道雙方都是線上狀態,但在對方MSN上卻顯示為離線。奇特的是有些網友能正常顯示狀態,有些卻不行,讓人不解。

大陸的MSN用戶原本還懷疑,是不是因為谷歌退出中國,大陸有關部門想遮蔽「有害訊息」,造成MSN用戶受到牽連。經過查核,才發現網路沒有問題,是MSN本身出現問題。在之前,即有用戶猜測MSN在中國的營運出現問題。

新浪網報導,MSN中國相關負責單位表示,全球多個地區MSN,昨天都出現異常,不僅限於中國。由於此事涉及運營層面,MSN中國已經通報總部,但到昨晚深夜,問題都還無法完全解決。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上有段經典橋段,一位客戶跟電腦公司客服反應:「是這樣的,我在家裡的電腦上按了Ctrl+C(複製),然後在公司的電腦上再按Ctrl+V(貼上),但一點也不靈,難道多貴的電腦也不行?」客服回答:「張總,你在家裡的電腦上按了CTRL+C,然後在公司的電腦上再按CTRL+V是肯定不行的。即使同一篇文章也不行。不不,多貴的電腦都不行!」這段改編自真實故事的笑話,主要的笑點是複製與貼上功能,不在同一台電腦上操作,當然是不行,但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並不代表今日也無法達成。

透過雲端運算的協助,可以讓許多繁雜的事務迅速處理完畢。好比Google公司最近在Google Docs文件服務中所測試的Server Clipboard(伺服器端剪貼簿)功能,未來也許就能一圓張總的夢想。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定義,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新方式,透過網際網路上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按需即取的運算。

由於資源是在網際網路上,而在電腦流程圖中,網際網路常以一個雲狀圖案來表示,因此可以形象地類比為雲端。「雲端」,同時也是對底層基礎設施的一種抽象概念。如果就比較技術的層面,一個完整的雲端環境,包括網路、儲存,以及所謂的虛擬化技術,藉由三個環節的整合,把所有的資料丟到網路上,使用者透過可連網的裝置,在網路存取所需要的資料。因此,雲端運算雖然不是什麼嶄新的技術,卻是一種革命性的概念:充分利用網路的特性,使電腦能夠協同作業,進而提升服務的品質與效率。

改變電腦用戶行為

市場分析機構顧能公司(Gartner)曾簡單地將雲端運算區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s)和雲端科技(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網路服務和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更重要的是伴隨雲端概念崛起,將會影響甚至改變全球電腦用戶的使用行為。 也許你會覺得雲端運算雖是未來的趨勢,也是Google、蘋果、微軟、亞馬遜、IBM或思科等大企業所關注的焦點,但雲端運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何關聯呢?

根據「The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在二○○八年九月所做的調查,雖然大部分的美國人還不了解何謂雲端運算,但是拜資訊科技進步之賜,大眾卻已經開始享受到雲端運算技術所帶來的便捷服務。根據這項統計,美國已有六九%的網路族群開始使用雲端運算技術。

從這份一年多前的調查來看,不難看出雲端技術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範疇中。廣義來看,包括使用Gmail、Hotmail等網頁端電子郵件服務來收發信件,透過YouTube、Flickr來存放影片和照片,或是使用Google Docs來編輯文件、試算表和簡報,乃至於使用Evernote來管理生活記事資料、運用Dropbox來儲存各種檔案,都可算是雲端服務的多元應用。

活用雲端工作術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也許可以不必理解複雜的雲端運算原理,但關係著在網路時代存活的「雲端工作術」,卻是你一定要學會的重要攻略。

所謂的雲端工作術,就是將各種煩冗的工作項目,依照急迫性和重要性的考量,有條不紊地編列、整理出行動準則,並且活用各種雲端服務以簡馭繁,迅速完成工作事務,以達到既輕鬆又有效率的處理原則。

簡單地說,無論是使用Google的各種服務,或是Evernote、Dropbox、Posterous等各類便捷的網路服務,只要充分善用生活周遭的網路科技與工具,都可算是應用雲端工作術的範疇。

以大家使用最為頻繁的電子郵件服務為例,每天不時地檢查來信,或是刪除垃圾、廣告信件,抑或把一些社交服務的訊息通知歸檔,可能就要耗費不少時間和心力。但若能善用電子郵件服務,事先建立好信件過濾與歸檔的邏輯,就可以讓你的收件匣隨時保持清爽的狀態,同時也方便檢索過去的信件內容。

再說到資料保存,很多人普遍的作法是習慣把檔案複製到隨身碟內,然後再用隨身碟到處存取。這種作法固然簡便,但卻很不安全,很容易感染病毒。也許你可以考慮借重雲端服務,將常用的資料儲存在雲端,如此一來不但可免除隨身攜帶之不便,也不用擔心資料遺失的問題。

除了收發信件和資料儲存,大家可能還需要編輯文件、整理思緒和搜集各種重要的情報。過去大家必須親力親為,耗費大量時間方能獲得成果,但伴隨著各種便捷、強大的雲端服務不斷問世,只要懂得選擇適當的數位工具與方法,將可大幅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COM」熱.透.了!且先不用翻Web 100榜單,閉上眼,過去這一年,網路怎樣改變了你?

在網路商店買年菜,第一次讓飯店主廚為全家辦一桌年夜飯;美國電視影集,是上中國網站看的;孩子的尿布,是和陌生人一起合購的;去到哪兒都一定先查地圖,買什麼都先研究開箱文;一面開會、一面噗浪罵老闆;年紀大了反而開始上網玩起遊戲。

但這所有的改變,都沒有這一個外國網站影響台灣這麼強烈。

Facebook,去年台灣最火紅的網站,它讓你遇見幾十年不見的小學同學,也讓你天天「下田」偷菜;企業與各級政府為了它制定各種管制措施,台北市教育局要三百多所中小學校園網路,全面封鎖它。Facebook所帶起的全民運動不但引起社會討論,更以天降神兵之姿,搶進《數位時代》二○一○台灣網站一百強,且初次進榜立刻奪下第二名!

目前擁有高達五百○六萬名台灣使用者的Facebook,每四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使用,在去年七月只有七十萬人使用,八個月內成長了七倍,直直追上成立五年多、擁有六百五十萬會員的無名小站。ARO創市際監測到的到達率,從去年一月的四.二三%,一路飆升到十二月的六九.九五%。說Facebook改變了台灣人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

社群類網站歷年入榜數量並沒有太大起落,曾經大幅成長的部落格服務與主題型討論網站(如遊戲攻略討論、美妝保養討論),三、四年前搶下不少綜合討論區的風采,接著逐漸進入穩定高原期。當台灣社群圈輪動不多、似乎沒了新鮮事的此時,在台灣沒有公司、沒有一名員工的Facebbook竟然席捲全台,帶來如此大震撼。

走向一:Facebook帶起網頁遊戲

除了Facebook,去年上半年暴紅的Plurk(台灣網友暱稱噗浪),同樣以空降氣勢拿下第二十三名。兩者都是國外社群網站,中文化之後受到台灣網友歡迎。雖然發跡是因為兩個網站的服務迷人,但也同時代表「台灣並沒有足以滿足這類網路社交需求的網站」。

網路趨勢觀察家詹宏志曾表示,「在台灣我看到還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這個生意還沒開始,那個投資也還來得及。」對於台灣市場已經飽和的刻板印象,詹宏志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從Facebook、Plurk的風潮可得印證。

重要的是,Facebook風潮影響的不是只有網路社群行為,最顯著的是網頁遊戲風氣興起。

從Facebook的《開心農場》、《餐廳城市》到《義氣仔女》,遊戲基地不需要下載就能開始玩的網頁遊戲,吸引許多過去不曾玩網路遊戲的新族群。遊戲基地社長江文忠表示,「Facebook讓網友開始接觸網頁遊戲,但這類簡單的遊戲易上手,也相對不耐玩,因此網友也會開始試試其他獨立的網頁遊戲。」

這也就解釋了今年百強榜單中,網頁遊戲類型網站一窩蜂搶進的主要原因,也帶動網友們「上網找樂子」的流行風潮。線上娛樂相關網站今年單月平均使用時間皆達到二十五.四分鐘,較前一年成長了六二%。

走向二:社群引發搜尋引擎再進化

除了改變網友娛樂生活,社群網站同時也改變了搜尋引擎的再進化。過去網友找尋資料仰賴的搜尋引擎,最早只能顯示找到的網站,少數能搜尋到自家網站中網友提供的內容,如雅虎奇摩知識+。因此以「找到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資訊」為宗旨的搜尋引擎,也開始研究如何從資訊量豐富的社群網站,找出有用的內容。

舉凡搜尋龍頭Google、微軟去年推出的Bing搜尋引擎,都積極加入搜尋社群網站內容的技術。

搜尋引擎注入社群血液,與其長相有部分相似的入口網站,也必定跟著改變。除了搜尋列同樣需要考量社群內容整理技術之外,在內容上則有增加相關資訊的需求。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表示,今年將推出新首頁,希望不僅能整合站內社群、新聞等內容,更希望「網友在首頁就能取得第三方網站的內容,包括熱門社交網站的更新與各式有趣的網路應用。」

走向三:電子商務向社群提領人潮

跳脫帶來產業質化改變的影響,電子商務網站則是紛紛向社群平台靠攏,諸如博客來網路書店、momo富邦購物網、金石堂網路書店等,都有經營站外社群。其中,台灣樂天市場在策略上更為深入,去年在商品頁面新增推薦到社群平台的按鈕,方便網友自發性散播。台灣樂天市場總經理江尻裕一說:「廣告商品你不一定會看,但朋友推薦的東西你多少會看看,這個功能已經為樂天帶來不錯的新流量。」

除了三個社群帶動的影響方向之外,在本次榜單中有一個特殊族群也有不錯表現,那就是中國網站。這樣的趨勢和兩岸去年度往來熱絡有關,其中以搜尋引擎,以及帶有社群身影的線上娛樂為大宗。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網友有越來越常使用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情形,特別是中國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網」,今年度已經在Alexa台灣區排名百名左右徘徊,可望會是明年榜單的一匹黑馬。

從Facebook崛起,以及其帶動的三個方向與趨勢,別再說網路圈沒有新鮮事了!進入網路產業十年的PChhome Online行銷總監曾薰儀說,如同五年前的即時通訊、三年前的部落格,乃至於去年的社群網站,「網路服務很像一種流行趨勢。」今年度發燒的是社群網站,明年也許會是其他意想不到的服務。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一九九九年預言:「五年後不會再有所謂的公司,因為所有的公司都是網路公司。」這句話在九成是中小企業的台灣,雖然沒有完全應驗,但隨著上網行為日漸普及,企業不但對經營網站事業越來越重視,就使用端觀察,企業網站的表現也開始走上正向的循環。

去年一月《數位時代》首度進行企業網站五十強排名時,第五十名的《天下》雜誌,位於ARO創市際排行榜的第兩百五十八名,而今年度第五十名的家樂福則位於一百七十四名,可見企業網站在網路環境中,整體向前躍進。

原生網路的網站專注於流量經營,以及將流量轉為實體營收;由實體企業經營的網站,由於實體企業發展較久、資源較多,而且使命多半是「輔助本業」,因此呈現出與原生網站不同的氣質與風格。

行銷!比完整性

以進榜網站類別來說,六成是「官方網站」,主要目的是自家商品或服務的公告,部分網站設有討論區;其次是在線上零售的「電子商務」類型,這兩類網站鎖定的客群,是已經購買或潛在購買商品的消費者。

而傳統媒體開設網站,主要提供原本媒體上的圖、文內容,此類歸為「新聞」類,有八家入榜;另外以查詢或網友自行上載內容為主的網站,則屬於「生活資訊與服務」類,此兩類網站服務對象則為全體網友。

另一方面,從進榜網站的產業類別觀察,四大產業囊括五十個名額,分別是銀行、媒體、電信、零售業,特別是它們也代表了四種網站宗旨。銀行業的網路化初衷是「節省成本」,中國信託估計,虛擬通路的交易成本是實體分行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網路便利性,也適合做客戶服務,基金下單有四五%是在網路完成。

媒體因為傳統媒介影響力逐漸受到網路分食,因此進入網路延續媒體魅力。電信業因產品與網路高度相關,所以設立網站有利於行銷推廣。至於零售業則是視網路為新興銷售通路,亟欲搶攻台灣三千億元的電子商務大餅。

企業網站比起原生網站,雖然既有資源比較多,但挑戰正是如何將資源虛實整合。早在二○○○年就開始進行整合的聯合新聞網,懂得如何將過去稱為「只有一天壽命」的新聞內容,集結成完整資料庫再販賣,其中聯合資料庫一年就能貢獻六千萬元營收。而壹蘋果網絡則在去年推出原生網路的內容「動新聞」,將單月平均使用時間從前年同期的十一分鐘,成長到三十八分鐘,利用影音特性將網友黏度一舉攀升。

突圍!比整合力

本次「躍升王」momo富邦購物網,就是在資源整合上得到成長助力。momo富邦媒體科技目前擁有五種虛實通路,不僅會員整合,全通路商品都可在購物網找到。「網路提供我們新商品試水溫的機會,」網路部代部長洪偉釗近一步舉例,去年度曾推出新企劃的五天港澳旅遊行程,網路試賣成功,讓他們有信心到電視購物台上也能賣出不錯成績,因此與上游廠商談定更優惠的價格。

實體零售業經營線上零售業不算意外,但同為銷售類型的房仲產業則不經營銷售網站,主要是房仲客群將網路視為買賣房屋時資料搜集的地方,因此業者走向以「查詢」為核心的類型。今年度首度進榜的永慶房屋,推出居家設計的新服務House Fun,讓流量跳躍性成長,網路服務部協理高翠屏表示,「House Fun讓永慶服務的族群變廣了。」也讓企業形象與知名度大增。

根據資策會FIND在○六年調查統計指出,台灣三七.九%的公司有建置企業網站,仍有超過六成非「網路公司」。但在近三年台灣經常上網的人口已突破千萬,以及架設網站工具越來越多元的情況下,投入架設網站的企業數量勢必增加。此外,如何從單純的資訊及商品展現的「陳列架」,走向與消費者及客戶更緊密互動的平台,都將會是台灣網路下一個值得觀察的焦點。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在客廳打開電視,就可以直接上網看YouTube、玩Facebook,電視上網(Internet TV)已被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視為強勁對手,國內目前已組成「電視上網聯盟」,將找出成功營運模式,台灣大、凱擘及前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等都有意加入。

「電視上網聯盟」是由內容平台業者華電網,液晶電視廠大同、東元,網通及機上盒製造廠鴻海、百一、友訊等,攜手組成的台灣電視上網供應鏈,今年將加速搶進全球及大陸市場上千億元的電視上網商機。

電視上網去年下半年起在大陸銷售量長紅,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近期估計,今年全球網路電視銷售可望高達3,000萬台,市場規模超過300億美元,形成一個嶄新且巨大的市場區隔。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高層表示,電視機接上internet網路後,一台電視機就可看電視、上網,以及免費看影片等功能,具有殺手級服務,可望吸引年輕上網族群。未來將對有線電視、中華電的MOD(隨選視訊)形成競爭壓力。

由五大有線電視系統組成的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陳朝平也指出,電視上網的爆發力很強,如果政府提出的有線電視數位化政策仍不可行,隨電視上網等服務崛起,民眾將不是看有線電視,而是轉看Google、微軟等的網路電視節目。

電視上網聯盟表示,英國、中國大陸等都在發展電視機上網,技術已很成熟,但還要找出新的營運模式,包括節目內容,互動方式等,才能吸引觀眾。目前台灣大、遠傳、凱擘等都有意加入聯盟。

中華電主管則表示,電視上網透過公眾網路,分享頻寬,當多人一起共用頻寬時,品質是個考驗,內容版權取得等,也有障礙要突破。但電視上網可以提供用戶多一個選擇,打開電視機,就可一邊上網一邊看電視,未來是否會投入,尚在評估中。


 新聞辭典》電視上網

在今年初的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除了電影阿凡達帶動的3D電視熱潮,另一項最吸睛的就是電視上網(Internet TV),三星現場推出可以上internet的電視機。

Internet TV和IPTV(網路電視;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不同,Internet TV走的是公眾網路,用戶連上網即可到處選擇內容;相對地,IPTV為封閉式網路,例如中華電的MOD,由平台提供內容給用戶。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