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上周末終於出爐,在檢測的91家銀行中,只有七家沒有通過歐洲銀行監理委員會一級資本適足率6%的考驗,整體所需增資金額僅需35億歐元。

市場原本對寬鬆的測試條件存有疑慮,但美股在訊息發布後拉高收紅,至少顯示市場的初步反應偏向正面。

不過,投資人信心與態度的真實反應,恐怕還得看周一歐股與歐元的表現,以及歐洲銀行間拆款利率的未來走向才能確認。換言之,若說南歐諸國主權債信危機已經化解,歐洲各國經濟陷入二次衰退的疑慮已經消弭,全球金融市場可以從此高枕無憂,恐怕仍是言之過早。

台股本周將有超級法說會陸續登場,由於歐美品牌大廠考慮全球復甦趨緩的疑慮仍在,多採取保留現金減少曝險的策略,將擴充資本支出的增建設備投資轉由亞洲國家一線代工廠商承擔風險,台灣科技大廠如半導體、面板與PC廠紛紛提高資本支出的預算來擴充產能,固然可望受惠於歐美因供應鏈變化與庫存調整所釋出的訂單與商機,但是,萬一景氣前景渾沌不明的態勢無法轉趨樂觀,龍頭大廠憑藉管理與研發的競爭優勢,雖仍可爭取到獲利貢獻度較低的訂單填補閒置產能,但二線廠商訂單就難免受到擠壓。因此,即使重量級企業發表看好自家公司的樂觀言論,投資人仍需嚴格檢視個別公司高階製程技術的能力與獲利成長。

歐美上半年庫存回補的動能,造成電子上游原物料缺貨的窘況,導致廠商紛紛重覆下單,面臨存貨增加的壓力。當終端需求不如預期,將產生旺季成長幅度減緩的現實,不過,以目前上游原物料的產能雖緊但供貨仍正常,下游端過度塞貨的負面利空已逐漸淡化,加上廠商自金融海嘯後庫存管理相當嚴謹,第三季雖仍受制於庫存疑慮而打亂科技產業循環周期的律動,造成旺季不旺的雜音,不過,新興市場國家的成長若能填補部分需求,即使因為基期墊高,未來旺季成長幅度無法達到過往的高水準,對電子大廠獲利空間的壓縮,或許還能維持在可接受的範圍。

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合作大步開展,為掌握全球投資機會的順向風,政府積極啟動「全球招商32項計畫」,目標在於未來六年吸引國內外投資增加1.8兆元。

在政府提供良善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鮭魚返鄉的同時,節能減碳永續發展的長期施政目標仍須兼顧,如苗栗大埔的徵地風波,與海岸濕地的開發爭議,都應以更大的誠意與智慧加以化解。

畢竟,兩岸經貿關係可以進展到由敵對走向共創雙贏的境界,處理台灣經濟發展的議題就更不應該一味的急功近利,以免落下得不償失的後遺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