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談判已告一段落,雖然反對黨正試圖從立法院的杯葛,找回睽違已久的政治操作舞台,但台灣企業與國際媒體最關注的,應該是馬總統在中外記者會中宣示即將進行的台灣「全球經濟發展戰略」。

台灣,這個曾經是亞洲典範的昔日小龍,在自我封鎖十年後的今天,終於在兩岸僵局初步突破、曙光乍現的同時,再度宣示「走向世界」的企圖心,這無疑應該是海內外華人世界所共同引頸企盼的。

可是,國際世界十年的轉變,許多當年利台情勢早已經時不我與,馬團隊現階段面對這項困難度極高的政治承諾,除了強化行政執行力(國際招商)之外,其實更需要的是,上位策略與公務體系心態的徹底轉換。

一、落實「世界從台灣走向亞洲」的戰略。台灣在地理中樞與文化多元,絕對是國際企業進入亞洲新興優質平價市場的最佳跳板。中國與東南亞雖然充滿龐大商機潛力,但外人很難理解其商業叢林法則,也是許多新進國家企業心中的最怕。加入台灣元素(人才與在地經驗),當然可以降低這些國際企業的經營風險。其中,以日本與歐洲的企業最為需要,因此,政策執行應先從台日、台歐結盟平台的推動著手開始。

二、經濟沒有永遠的敵人,積極尋找強強合作可能性。Chaiwan名詞出現,代表著台灣經濟最大競爭國南韓的高度警覺。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經濟何嘗不是如此;面對國際多邊的利益競爭與調和,誰說台灣不能與強敵韓國發展經濟合作關係?第一名與第二名聯手,三、四、五名將提前出局。

三、讓台灣成為全球人才薈萃之處。面對強大的資源競爭,過去20年來,世界各國莫不使出全力,爭取其他國家的菁英人才,楚材晉用成為最智慧的國家發展戰略,美國、新加坡、愛爾蘭、中國大陸莫不如是。台灣是腦力淨輸出國家,絕對需要政策觀念徹底轉換,積極吸引外籍知識工作者入台長期工作與定居,提升國家競爭力。這項關鍵競爭策略,需要從移民政策(內政部)與教育政策(教育部)鬆綁開始。

四、全球經貿發展觀念,應該從「請進來」(招商)轉變成「走出去」(全球布局)。家庭的定義是成員而非居所,國家當然包括國民而非僅為領土。照顧中華民國國民與企業在領土以外的經濟利益,是所有政府部門責無旁貸的任務。未來全球經貿政策的施政目標,不宜繼續沿用實體貨品進出口的統計範疇,應積極彙入國民或國籍企業的海外利益與境外就業。

五、發展台灣品牌需要從了解世界開始。打開電視,除了華爾街股市,很少見到國際新聞,這是台灣發展全球戰略最大隱憂。座談會上一位發言者感慨地說:台灣企業比研究機構了解大陸,研究機構比政府官員了解大陸,我們的兩岸經貿策略,卻是由根本沒去過大陸的官員閉門決定!更諷刺的是,台灣國際美食節的評審居然全是台灣人,試問:這樣選出的美食,未來真能國際化嗎?這些評審真了解國際食客的口味?

馬總統將全球經濟戰略的擬訂與落實,設計在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之下,個人覺得,政策上具有兩項重大宣示:第一是將全球經濟戰略提高到國家治理的最高層級;第二是不繼續落入過去的行政窠臼,從部會分工彙整方案,形成「拼湊型治國圖像」。我們衷心冀望今年10月,馬團隊即將公布的「黃金十年」發展願景,亦可給人民耳目一新的驚艷。

面對全球經濟戰略與競爭,台灣最大的敵人,既不是韓國,也不是中共,其實是自己(能否轉變心態)。蕭副總統曾不只一次提到ECFA將帶給台灣產業結構「轉骨」的機會與挑戰,未來,台灣能否從兩岸格局走向全球,最重要與最關鍵的恐怕是「轉心」戰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