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去年金融海嘯衝擊,金管會放寬34號公報解釋,不少金融機構也將投資評價損失改列「備供出售」。台股今年反彈,會計師指出,這將提升把投資改列「備供出售」的金融機構淨值,但可能不利今年每股盈餘和股東盈餘分配表現。

金管會去年底比照美國等主要市場,允許企業依34號公報將投資評價改列「備供出售」。據了解,包括華南金和中信金等,都將股票、金融商品等投資從交易目的改為備供出售。

根據金管會統計,華南銀、中信銀6月淨值分別為801億元與1,200億元,較去年12月底分別提高2.8%與4.6%。

金融人士舉例,華南金過去持有相當多的第一金股票,第一金股價從去年每股38元的高點,在金融海嘯後一度跌到15元,若按34號公報交易目的規定,華南金必須按公平市價列入損益表,會大幅虧損;但華南金選擇改列「備供出售」,降低台股波動對損益表衝擊,讓華南金去年獲利可由虧轉盈。

會計師說,去年改列備供出售的金融機構,在這波台股上漲時,也不能將獲利表現轉進每股稅後純益,恐影響年度的股東盈餘分配。

不包括台灣金控,國內14家金控去年稅後純益合計逾250億元,僅約前年的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