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國人選擇相信、或是不相信國際競爭力評比的結果,對主辦單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剖析全球政經發展趨勢的犀利與獨道,都沒有影響。IMD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賈雷利(Stephane Garelli)在報告公布的同時,為世人勾勒出國際競爭力的未來藍圖,2009年是該項研究的縱斷面起點,正面回應「金融海嘯讓世界觀全然改變」的想法。

     在這份《2009 - 2050年競爭力藍圖》的研究論文中,賈雷利費心地依照未來40年的時間落點,羅列50點將會左右國家或企業競爭力的要素;還另文分析,1985年到2020年的全球競爭力發展軌跡,提供研究同好切磋琢磨,也間接展現歐洲學者負責任的審慎態度。

     賈雷利剖析的競爭力藍圖,發生在眼前且衝擊力道最大的,當然是後金融海嘯的各國對策及其後續影響,其中又以「禍首」美國救市計畫留下的龐大財政赤字,估算有1兆7500億美元,成為美國近10年來最糟的財政狀況;其次是OECD國家平均經濟成長率,在09年出現-4.3%的史上最慘衰退,連同新興經濟體過去10年的發展都一筆勾消;第3項則是經濟衰退造成全面性失業問題,需待及2012年才能去化5000萬名的失業人口。

     上述3點,因為接近現況,大家對於競爭力中心提出的觀點接受度高,也容易明白財政赤字、失業人數等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隨著時間向2012年之後延伸,浮現的議題有全球債務危機爆發、經濟衰退的結束時間點不如預期,通貨膨脹又回來了等等,漸漸超出世人所能想像。

     賈雷利強調,這就是金融海嘯帶來的徹底改變,先前以歐美日為中心的全球運行模式,將因新角色的加入而鬆動,而資金、勞力、腦力、技術等有形、無形生產要素則隨處可得,昔日的合作夥伴將化身為競爭對手,新角色帶著新的遊戲規則突圍世局,如新興經濟體秉持龐大內需市場和豐厚外匯存底,在國際政經關係與貿易市場上揮攦自有品牌和主權基金,2009年之後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勢必是一番新的面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