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全球競爭力總排名,台灣今(2009)年倒退10名,在57個評比國家中排名第23,紐西蘭、日本、馬來西亞、中國等4個亞太國家皆超越我國;而公布時間才相差1個月的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排名,台灣排名第6,與日本表現最為耀眼。各類的全球性調查還有很多種,哪些指標才是影響競爭力的關鍵呢?哪些因素是可以後天努力、或學習可以改善的?實在說不出一個準字。

     據政府與智庫的分析,台灣今年在IMD總排名驟降,主要是因全球金融海嘯重創我國的實質面經濟,加以今年在景氣低迷,減產裁員聲中進行的企業經理人問卷調查,IMD表示是在今年的2月下旬至3月底,在前景充滿不確定的壓力下,對問卷調查指標持負面看法者居多,顯示企業界不滿情緒與失望;因此統計指標與主觀問卷指標排名均滑落,特別是問卷調查指標之排名幾乎全部下降,且幅度相當大。

     IMD報告裡顯示的「硬指標」(實際統計數據),從2001-2009年影響競爭力排名最重要的4項要素,某種程度反映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干擾下,政府如何穩定國內經濟、企業CEO因應及管理風險的能力,對於維持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被清楚地凸顯出來。另外,從6個時期的影響因素來看,無關經濟景氣動盪影響,「技術基礎建設」能力,幾乎都是各時期中均顯著地影響國家在全球競爭力。因此,提升科技與創新能力,應是政府與企業治理實務上最優先與最重要的課題。

     細看今年IMD競爭力報告中與科技分項相關的指標,包括「技術基礎建設」與「科學基礎建設」2項指標,前者代表1國的ICT能力、技術開發的環境因素、科技產品出口能力,我國排名第11,在亞洲領先南韓(第14名)、日本(第16名)與中國(第21名),但此項排名卻大幅滑落,據分析,應是景氣下滑,加深企業對於「人才」、「資金」、「政府管制」的不安與缺乏信心,導致調查的看法趨於悲觀。

     其次,「科學基礎建設」指標,代表一國科技投入與產出之水準,大國在絕對數據有其優勢,而小國在相對指標上則容易表現其專業優勢。亞洲各國中,日本持平,韓國、日本與香港排名上升,台灣、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排名則下降,部份反映亞洲在全球創新網絡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不僅扮演全球研發投資的主要推動舵手,也是全球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動力,排名從第4下滑到第8的我國,除了注意軟因素的問卷結果,仍有必要快快跟上亞洲進步的腳程。

     整體而言,2009年台灣在IMD國家競爭力評比的20項中分項裡,技術與科學基礎建設的名次雖下滑,但仍是相對表現較佳的指標,也是未來支撐台灣走出不確定的年代,重振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個人站在技術處的立場,認為,與其讓既有的政策看起來像「獵人」,隨標的物的移動而急於游離;倒不如扮演「農夫」的角色,投入大型旗艦計畫,擴大台灣產業技術發展的「縱深」與「廣度」,以累積「固本」與「興業」雙軸並行的能量,塑造合適的大環境讓產業與技術能在台灣茁壯、深根,以我國最強的條件與競爭力,吸收外部資源作為成長的肥料,挺起腰桿來,與世界各國一較長短。

     面對後金融海嘯的新挑戰,政府怎麼構思創新且真正對國家經濟有幫助的事,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唯有瞭解何者是關鍵因素,何者是可掌握的資源與能耐,才能讓政策制訂者聚焦在關鍵,並檢視該國的劣勢以及需要改善與強化的項目,政府將扮演產業領航者的角色,從基本面出發,特別是支撐國家經濟成長與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研發與創新」優勢條件與核心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