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占據全球媒體最大版面和篇幅的新聞類別,就是經濟新聞了。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經濟衰退…,金融海嘯跟你有什麼關係?又造成什麼經濟衝擊?本專欄以書信體的親近讀者方式,深入淺出告訴你一些最近全球經濟的現象與問題,讓你看懂經濟學。

世界各國政府自去年金融海嘯以來可說是用盡奇招救經濟,除了全球利率幾乎趨近於零,舉債、減稅與紓困的規模也是一波比一波大。

政府提高支出來拉抬GDP

去年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 (Paul Krugman)大力鼓吹以大型公共建設為主軸的擴大財政政策,急遽攀升的財政赤字反而成為次要問題,「舉債是王道,赤字擺一邊」,被視為是魄力十足的施政表現。

台灣的馬英九政府已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方案,包括:調降遺贈稅、營所稅、調高綜所稅相關扣除額,傳統產業新增投資五年免稅、汽機車減徵貨物稅等;並大手筆斥資862億元發放消費券;在傳統財政政策上,從一開始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愛台十二建設,一直到立法院通過的四年5,000億元,總計國內這波「減稅、舉債、救經濟」的規模,超過新台幣8,000億元。

很多人都要問:若舉債「真能」救經濟,絕大多數人應該都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坐視政府大花其錢。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經濟學告訴我們,正常情況下,當政府每多支出一塊錢,該年的經濟成長率(GDP)就能增加超過一塊錢。

所以,當政府提高支出來拉抬GDP時,消費者的所得會因此明顯增加,進而擴大消費範圍與金額,而更多消費支出會進一步擴大整體需求,最終會再次提升GDP,這種正面良性循環就稱為「乘數效應」。

額外支出 是否符合需求

但是,這些政府的額外支出真能符合民眾需求?舉例來說,如果你花3,000元雇用你的鄰居,在你家的後院挖一個洞,然後再填平;而他也以同樣的酬勞,請你到他的後院做同樣的事。在政府的統計數據上,會顯示經濟情況出現改善,因為創造了兩份工作機會,GDP也同時增加了6,000元。

但,事實上,你跟你的鄰居都沒有賺到錢,只是平白無故浪費了挖洞和填平的時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這些林林總總振興經濟方案,沒有清楚直接明確方向,甚至缺乏確實穩健成本效益分析,結果很可能只是美化數據,對縮短人民苦日子來說,顯然「沒有太大幫助」。

簡而言之,如果舉債救經濟是政府不得不然的選擇,執政當局必須儘可能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最有效率的部門,同時要積極提升執行力,最好不忘一併提出如何能損益兩平的財務計畫與時程表。一昧減稅與大肆舉債的不負責任作法,不僅無法拯救經濟,反而將引發新一波的財政危機,陷入「債留子孫」惡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