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為了CECA、ECFA而爭論不休,反映出面對中國大陸壓力的集體焦慮。其實,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對中國充滿著矛盾情結。這一波全球金融風暴加重了中國在國際經貿舞台上的份量,與美國形成的共生結構成為穩定全球金融體系的關鍵,更令此種複雜情緒表露無遺。

上週在美國的常春藤名校之一發生一起令人遺憾的種族歧視事件。位於美國東北部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日前任命一位亞裔學者出任新校長,這是常春藤名校有史以來首次出現亞裔校長,本應是美事一樁,不料在風氣保守的校園引起軒然大波,部分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或用電子郵件散發充滿種族歧視的反對言論,引發社會關注。

不過,這起事件的震撼之處並不僅在於種族歧視,而是達特茅斯學院的學生把韓裔的新校長誤認為華裔,所散發的種種攻訐言論完全是針對華人。在當前美國深陷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之際,各界不禁揣測這是對中國經濟力量崛起感到不安而產生的投射心理。部分媒體更重提發生於1980年代的陳果仁事件,以做為對照。(陳果仁是一名住在底特律的華人,當時美國汽車業正遭逢日本車大軍壓境的衝擊,汽車業重鎮底特律的美國白人對日本人充滿敵視,陳果仁就因被誤認為是日本人,而在一場細故口角中遭到毆打致死。)

平民百姓會對中國崛起感到不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到政府與媒體態度的影響。面對現今全球只有中國大陸能以巨額資金刺激內需來創造商機,多國政府都有著欲迎還拒的複雜情緒。公然製造對立者如法國,已經嚐到訂單流失的教訓。與中國刻意保持疏離的加拿大政府,此時則承受企業界要求改善對中關係的壓力。近來中國大力推動國內建設,在國際間增加採購原物料並積極探詢投資機會,對中國敞開雙臂歡迎的澳洲因此受惠,同樣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加拿大卻只能望而興嘆。

前幾天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論明白指出,全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因應中國的崛起。英國首相布朗上週赴美國訪問,他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時特別強調全世界仍然需要美國的領導,歐洲將是美國的堅定盟友,言下之意即是不希望全球均勢出現改變。至於擬議中的區域組織「東協加三」,日本則是堅持應該邀請美國加入,並且赤裸裸地表現出對中國成為主角的憂心。日本宣稱唯有美國加入才能促使中國扮演負責任的大國,欲藉美國牽制中國的意圖明顯。

自從金融風暴爆發以來,對於事件成因的討論充斥美國媒體,然而自我檢討者有限,現在更幾乎是口徑一致的歸因於全球貿易失衡,中國大陸的儲蓄率過高而美國國內的儲蓄率過低,導致資金財富流往中國,因而美國政府必須舉債,人民則是靠著擴張信用來維繫高品質的生活水準。而中國以其豐厚的外匯存底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廉價的資金成本讓美國通膨數字一直處於低檔,於是孕育出超級龐大的金融經濟泡沫。

一年前,哈佛大學教授Niall Ferguson和目前在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Moritz Schularick教授即提出Chimerica理論。他們認為,過去十年全球經濟是在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美國是債務國、而中國是債權國的架構下運作,兩者之間堪稱是天作之合,於是以China和America這兩個字合體而構成Chimerica,象徵中美兩國經濟其實已是合而為一,唇齒相依。

在金融風暴出現之後,很多人預期美國國力將步上衰頹,中國則可能趁勢擴大其對全世界的影響力,包括Ferguson教授本人也曾表示 Chimerica的架構可能會向中方傾斜,最後將因中國佔居優勢而宣告終結。他所預見的可能演變之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不再仰賴對美出口,不再在意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也不再大量購買美國債券,Chimerica的共生體系即徹底瓦解,全球均勢也將完全改寫。

如今全球密切注視中國的刺激內需方案,除了企業界覬覦可能衍生的商機之外,西方各國更關心的可能是中國能否藉此次金融風暴轉型為內需型經濟,一旦中國轉型成功即是中美共生結構解體之時。因此,美國經濟何時能夠復甦不僅關係著全球景氣,也牽動全球的權力均衡。只不過歐巴馬上台後,美國政府依然無法擺脫大量舉債振興經濟的模式,而且仍然亟需中國資金來挹注。

二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首度訪問中國,她收起了競選時期的尖銳言論,也未拿人權問題大做文章。中國同樣也表現了自制,未對美國財長的操縱匯率說法窮追猛打,雙方因而建立合作拯救全球經濟的共識,這也使一度看似搖搖欲墜的Chimerica架構重獲支撐。很顯然的中國無意在此時打破現狀,就現階段來看, Chimerica的運作應是符合各方利益,中美相互制衡有助於排解各方疑慮。如今,中美經濟合體的說法不能再被譏諷為「怪獸」(Chimera),全球經濟的中美共治時代確實已經來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