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前後延續十餘年,直到二戰爆發,強權奔赴戰場後,歐美各國的工業生產和就業才走出谷底。此後,西方避諱蕭條(Depression)一詞,逕稱所有的經濟下滑現象為衰退(Recession),希望藉此異名,抹除悲慘的記憶。但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後,「衰退」已經不足以形容經濟反轉直落的速度和程度,「蕭條」這個久違的字眼也重回報章版面,而今舉世憂愁的是:2008是不是1929大蕭條的複刻版?

     許多經濟學家斬鐵斷釘地說:大蕭條不會復臨。所持之理,可以細分成五點。第一,大蕭條時期,美國聯準會曾經放任貨幣供給下跌四分之一,致使一般物價水準的跌幅亦達四分之一,通貨緊縮惡化了經濟情勢,釀成巨禍。而今,美國不會再犯相同錯誤,世界各國的央行也不會重蹈覆轍,所以大蕭條不會再來。

     第二,紐約股市在1929年10月24日崩盤,史稱「黑色星期四」,大蕭條就此拉開序幕。但是,當年的美國總統胡佛卻強調平衡預算的重要,顯然欠缺以財政政策刺激總體經濟的知識。而今不同,面對危機,世界各國無不仰仗財政政策這帖藥方,紛紛擴大政府支出以彌補總合需求缺口,所以大蕭條不會再來。

     第三,今之所得稅累進稅制,在經濟下滑時期有自動減稅效果,減稅能刺激民間消費,因此大蕭條不會再現。

     第四,今之存款保險制度,在銀行發生系統性危機時,可以防止擠兌,所以大蕭條時期,美國九千餘家銀行倒閉的歷史不可能重演。

     最後,當今政府與經濟學家的知識,遠勝1930年代的水平,經濟知識的增長可以阻擋大蕭條復臨。

     沒錯,經濟決策不致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任憑貨幣供給和財政支出隨經濟下墜而萎縮,但是誰也無法保證各國政府不會犯下新的錯誤,釀災成禍。所以,大蕭條是否再臨,確實難說。

     蕭條與否,或許難說,但是金融風暴將產生多大的傷害則不乏權威性的預測。例如,哈佛大學教授Rogoff與馬里蘭大學教授Reinhart,年初即曾聯名發表一篇名為「金融危機之後果」的論文,此文針對東西方所曾發生過的十餘次金融危機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金融風暴過後,房價平均下跌36%,觸底需時5年;股價平均下跌56%,觸底需時3.4年;失業率平均上升7%,4.8年過後才見改善;而GDP則平均下跌9.3%,衰退歷時1.9年。

     取上述數據,衡量台灣的經濟,顯然是一項有趣的實驗,至於實驗結果,略述如下:首先,台北市的房價從2008年5月的每坪平均37.2萬元,一路下滑,今年1月已經跌到27.7萬元一坪,跌幅高達25%,但是距離預測跌幅的36%而言,尚有11個百分點的下修空間。

     其次,台北股市在2008年5月19日創新高,股價指數為9,295點,同年11月20日是最低點,股價跌到4,089點,總共跌損56%,此與預測跌幅竟然相同,神奇巧合。惟何時反彈?若根據預測值推估,從今算起還要再等2年6個月。

     第三,失業率最低的時候是去年4月,只有3.81%,然後逐月攀升到今年2月的5.31%。如果失業將增加7%的預測是真,則失業率將惡化到10.81%。換言之,台灣的失業人口可能從現在起倍增。

     最後,唯一的好結果是,GDP的實際跌幅已與預測跌幅相去不遠,復甦可能於明年第二季展開。

     誰都不忍作悲慘的預測,但是政府不能憑假象治國,人民不能靠幻覺過活,如果蕭條可能復臨,如果金融風暴的後果,果真如此悽慘,只有勇敢地面對現實,才能浴火重生。1929年9月11日,華爾街日報像往常一樣發表對當天股市行情的評論,這一天的執筆人是馬克.吐溫(沒錯,就是那個馬克.吐溫),他說:「不能離開假象,一旦沒了幻覺,生活的一切就全垮了」。華爾街雖然沒有放棄幻覺,但一個月以後的10月24日,紐約股市仍然崩盤,大蕭條奪走了那一代人的全部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