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金管會主委陳?表示,公股金融機構有機會扮演未來金融改革或整併的重要角色,此話似乎暗示,新一回合金改,很可能從政府主控的第一金、合庫、兆豐金、華南金,及台銀與土銀等開始,重新啟動。陳主委表示,台新金併彰銀案,並非無解,將趁春節假期構思解套方案。他也指出,併購的監理漏洞已在二次金改中現形,金管會將從監理制度面重新補強。

     首先,我們支持政府推動新一回合金融改革。重要理由是,去年九月美國李曼兄弟倒閉後,一時風聲鶴唳,台灣存款大搬風,許多中、小型民營銀行的存款大量流失。逼不得已,行政院只好宣布,政府對所有銀行存款全額保障,期限至今年底。政府被迫成為不收保費的保險公司,當然不是正常現象,但若當時政府不採取此非常措施,可能有三至五家小型民營銀行會發生擠兌、倒閉。我們不能排除金融風暴延燒至明年,屆時政府全額存保期限還要再展長。就算此次金融風暴落幕,幾年後也很可能重演。且最近年金融業獲利很差,台灣想發展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非加速後段班業者退場不可。

     其次,政府在民國80年前後,一口氣開放16家新銀行設立,同時准許多家企銀、信託公司及信合社改制為商銀,一時民營銀行成為主流。但十餘年後全盤檢討,卻發現許多新銀行被合併、改名或經營權易手,目前僅存的幾家,只有中信金、玉山金、台新金及聯邦銀,而這幾家銀行仍各有棘手難題。有多家新銀行包括中華銀、寶華銀、高企、東企、花企及台開等,還必須金融重建基金(RTC)介入才能順利退場,成為國庫重大負擔。實際上,前述民營銀行,幾乎無一家逃過民國87年前後的本土金融風暴,以及民國92年前後的地雷股風波。民國94年至今的雙卡及消金風暴,以及去年發生的地雷連動債事件,民眾傷痕累累,各民營銀行也形象大壞,銀行另須認列鉅額虧損,增資壓力越來越大。如此發展,不由得我們感嘆,台灣民間沒有真正高瞻遠矚、精明能幹銀行家。

     相對民營銀行每況愈下,公營及民營化官股銀行,因經營心態保守,沒有盲目跟隨民營銀行猛衝,在近來消金及財富管理風暴中,受傷相對較輕。尤其是李曼兄弟事件後,鉅額存款由民營銀行轉向公營及官股銀行,更充分顯示官股銀行的金字招牌,經得起金融風暴考驗。以台新金併彰銀為例,在三年多政府釋出官股時,台新金總市值約是彰銀的兩倍,歷經雙卡及財管事件,現在台新金的總市值,僅約為彰銀的一半。如果台新金股價、績效、資本無法明顯強化,短期內要合併彰銀,阻力會愈來愈大。舉例言,如果公營或官股銀行(如台銀、土銀或合庫),在市場上趁目前低價買入台新金二成股權,很可能就掌握台新金的經營權,彰銀問題也可一併解套。

     第三、歷經扁政府二次金改,政府原有策略顯然行不通。二次金改以「金控減半及官股銀行限期減半」為目標,結果證明失敗,因能成為金控者,都有一定規模與實力,要求金控減半直如「強強合併」或「大大合併」,但因無人願退場,因此「事倍功半」。至於官股銀行減半,更有「賤賣國產」之嫌,來自工會的阻力也大。例如中信金欲入主兆豐金,功敗垂成。如今馬政府要反其道而行,以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形象較好的公股銀行為主角,出來合併後段班民營銀行,相信當可「事半功倍」。如合庫併國票金成為新金控公司,可能比國票金併一後段班銀行阻力小很多。

     最後,我們也深知公營及官股銀行很容易有政治力介入,因此如何仿法國作法,訂一套新的「公股行庫管理法」,讓經營權與所有權確實分立,實為當務之急。金管會陳主委曾在公營、民營銀行及監理單位任職,瞭解金融產業生態,應是解決問題的不二人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