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我們對於知識,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的人「不知強以為知」,甚至有了知識也會生病,那就成「痴」了。一個人無知沒有表現倒也罷了,假如無知而強以為知,那就更是愚癡了。

社會上,有一些人能言善道,常識豐富,但他很自私,很偏執,甚至已經為人師表、做人領導,但真正考究起來,他的做人處事,仍然陷身在「無知」之中,例如:

一、眼光短視:有的人沒有遠見,他的眼中只看得到現前的利益,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只看得見自己的得失,不顧念別人的利害。這種人只有現在,不計未來;只有自私,沒有別人,怎麼不是無知呢?眼光短視的人,就等於「夏蟲不足以語冰,井蛙不足以論天」,又如一個盲者,你和他談月亮,談太陽,他一點也體會不到光亮的美妙。所以,一個人要能看到現在,也知道未來;看到自己,也知道別人,才能從無知中超脫出來。

二、行為幼稚:行為幼稚的人,不容易為人所接受。行為幼稚包括,身體不當的行事,語言不當的說話,心意不當的思惟;身口意都不正常,言行舉止都受人疵議,自己卻不自知,那就是無知。一般愚夫愚婦行為幼稚倒也罷了,有些在社會上居高位的人,如過去山東省主席韓復渠先生,有一天看到自己軍隊裡的士兵在打籃球,因為他不懂籃球,因此對著副官大罵:「讓一堆大男人搶一顆球,像什麼話,馬上給我每人發一顆球。」如此見聞寡陋,行為幼稚,怎麼不是無知呢?

三、昧於現實:有的人,遇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沒有思前顧後,不明前因後果,一味的固執己見,昧於事實,這就是無知。也有的人,只知道自己的處境,不知道大環境的變化;只知道個己的利害,無視於國際的關係;只想保護自己的位置,不顧念國家大眾的前途,這都是昧於現實的無知。

四、不計後果:有一些人的作為,好像賭桌上孤注一擲的賭客,凡事都像拚了命似的,不計後果。例如,發脾氣罵人,脾氣發過的後果如何,罵人之後的結果又怎麼,甚至貪污舞弊的下場如何,他全然不顧,只逞一時之快,這都是無知。

五、同歸於盡:有的人自己不好、能力不足,但他不肯承認,硬要說別人也是如何不好,如何不是。例如,見到某人學問好,他說:光是學問好,不會做人。別人努力做人,也有道德,他說:光會做人,沒有能力做事。別人種種表現,努力做事,他說:光是做些雜務,不善外交.....。

總之,別人怎麼做都不好,但是在他批評別人時,你問他:你有道德、學問、能力嗎?他不知道自己,沒有自知之明,這就是無知。自己無知,當然好不起來,但是又見不得別人好,這就是「同歸於盡」的心理。同歸於盡不但自己無知,也影響大局,殊為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