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輸不起的仗,是施振榮避免失敗的第三個策略。這可從財務、信用及信心三方面來看。

他坦言,人生或商場的每一仗都有風險,決策時要設好停損點。例如在財務上,必須設定在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在信用方面,必須在失敗後,能夠儘速妥善處理信用問題,因為信用是未來繼續打仗所需的「軍備糧草」;在信心方面,不管人生或事業,都是永無止境的戰役,失敗不能把信心也輸掉,因為一旦沒有信心,就無法再打仗。

認輸才會贏

以宏碁撤出美國市場為例,當時產品在美國市場兵敗如山倒,但敗兵撤退也要考量如何才能減損最少的資源及最小的信心,「失敗若能執行的好,也會有成功的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東山再起,而東山再起後,一個大成功,就可把失敗一筆勾銷,只是「你仍然得面對下一個可能的失敗」。

「認輸才會贏!」施振榮強調,很多人經營企業非常用心認真,但因為個人資質、能力及客觀環境,有時不見得會成功;因此,經營者要懂得認輸,改變做法,才有可能贏。但認輸需要勇氣,並以新的方法、新的信心重新挑戰。

施振榮很懂得從別人的失敗記取教訓,每天閱讀報章雜誌,他都能看到值得學習的教訓。年輕時,他曾眼見一家在經營、組織、人才及研發各方面都很強的企業,卻因財務管理不慎,借貸資金給經營不善企業,受到拖累,被迫結束營運。這麼好的公司,卻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帶給當時還是專業經理人的施振榮很大的啟示。

施振榮說,後來他從自行創業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視財務的獨立自主,向銀行借錢比重不能太多,只要財務一有小狀況,就立刻調整成安全狀態。此外,宏碁重視公司治理,施振榮相信只要公司治理良好,企業文化就好,員工向心力就強,銀行也願意借錢給公司,進一步讓企業的財務更健全。

雖然吸收別人經驗,可避免自己的失敗,但他坦言,即使這麼用功,也不保證一定不失敗,因為路是自己走,只能對可能的陷阱多小心提防,萬一跌倒就再爬起來往前走,否則一旦停止往前走,就永遠達不到目標,雖然往前走,勢必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不走,當下就失敗了。他強調,這種「不走,就失敗;走,失敗等著你」,正是人生的未知與必然。

他指出,人的一生,要避免錯誤決策很難,只能累積失敗經驗,內化在決策中,因為有天災人禍、競爭等種種變數,決策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執行過程要不斷檢討,不必等到完全失敗才改弦易轍,中途就可隨時調整,吸取過去的經驗,並在執行時步步為營,是避免決策失敗的關鍵。

沒有失敗就不叫人生

「國家、企業、個人都是一個生命體,收攤後才能說成敗。而生命體結束前,留給世人的是資產或負債,也很重要。」因此,當企業不能永續經營時,施振榮希望可以讓企業「安樂死」,也就是被併購或清算,成為再生的生命體,或更大的企業養分,如此才不會變成社會的負擔。

「失敗為成功之母,但不能不成功便成仁。」他說,成仁如果是有價值的,就值得,如果是沒有價值的成仁,就不應該。因為「不成功,要留得青山在,真的勢不可為要成仁,便要思考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施振榮強烈主張,不論學校或家庭,都應該讓年輕人知道,沒有失敗就不叫人生,若不累積小失敗,大失敗一來,就會措手不及。他表示,一件件檢討人生發生的事,一定會有失敗的事,但這只是人生的過程,「企業及人生都是永續經營,進入棺材,才是結帳的時候」。

成功的定義應更廣泛,施振榮說,多一些經驗,也算是成功。「成功,才能增加信心,而信心是人活下去的依恃。」沒有被失敗打倒就是一種信心,有成就例如歌唱得很好,也是一種信心,培養多元化信心來源,就可培養更多信心。

面對台灣教育很少教「失敗學」,施振榮說,他的失敗那麼多,經驗那麼豐富,如果能分享,減少別人交學費,就有價值了;「但如果我講出來,對方聽不懂,我會把它定義為:這是我的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