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譚盾曾說:音樂不光以我們生活中的自然物質為基礎,更體現了外自然與內心靈的共通。任何物質都可以互相對話,紙同小提琴、水同樹、月亮同鳥。總之,宇宙萬物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物質都有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正如我們祖先所曰:「天地與我為一」。

「那年冬天,我從北京回老家湖南採風。在土家族一個村子裡,我遇到一位能用石頭敲出音樂的老人。他敲擊、搓揉不同的石頭,奏出不同的節奏和音高。更神奇的是,每段石樂後,他拋出手中的石頭,石頭落地,總能排列出《易經》中的某種卦相。(圖/許振輝提供)

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著,與天、地、風、雲交談,和前身、來世對歌。當時我被震傻了,真覺得這位『石頭老人』就是我要尋找根籟的地圖。

20年後,應邀為波士頓交響樂團和大提琴家馬友友創作交響協奏曲時,我想起了這位『石頭老人』,並再次回到了湖南的土家族村。純樸的鄉民卻告訴我,『石頭老人』已帶著他古老的音樂永遠離開了我們……。我當時很悲傷,老想著:能不能把已經逝去的人再找回來?能不能讓好的音樂永不消失?」

久遠的依稀的印象,彷彿藏在某個大腦中的角落,忽然一天,找到了鑰匙,伸進了鎖孔,靈感就如滿溢衣物的衣櫥排山倒海般的散落,譚盾總是可以拾起這些精彩卻又深刻的部分,化句成音,給予樂迷更多的想像空間。

新鮮好奇心 開創新聲

總在一次次的採訪當中,更認識譚盾,從第一次應兩岸作曲家研討會來台,譚盾就是令人注目的焦點,他爽朗、熱情,鬼點子連連;他不諱言他在波士頓的豪宅很棒,有著中國式的山水庭院,但是他更常返回中國,尋找土地上開出來的鄉音,聽譚盾說著音樂中的故事,總會想起壯闊如畫的潑墨。走下舞台的譚盾,是個疼愛兒子的父親,他會在眾人面前背起兒子玩樂,彷彿入世頑童。

只有一個永遠新鮮好奇的心靈,才能將傳統開創新聲。

1957年出生的譚盾,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曾多次榮獲中國國家級創作獎,他的管弦樂作品《衛道》被評選為「廿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其如「巴爾托克國際作曲比賽首獎」、「MIT傑出藝術成就獎」等國際獎項更將他的聲譽推至最顛峰,號稱是唯一可靠專職作曲維生的華人音樂家。

開創華人電影藝術高峰
譚盾不但是出色的作曲家,還是優秀的指揮家,特別是以指揮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又令人折服的廿世紀新作品著稱,除此之外,譚盾在實驗創作藝術上也十分活躍。和新力博德曼音樂合作期間,譚盾的作品達到高峰,如歌劇《馬可波羅》音樂內涵結合了西方宗教聖樂與東方京劇的精髓,是1996年的年度最佳歌劇作品;次年與大提琴家馬友友首次合作的《交響曲1997》,結合中國古樂器「編鐘」的使用,建構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磅礡氣勢。

自此之後,譚盾多樣化的創作風貌打響在國際作曲界的名號,也接獲李安的邀約,與馬友友一同為電影「臥虎藏龍」創作配樂,在兩岸三地三位優秀華人藝術家共同努力下,以「東方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開創華人電影藝術的最顛峰,而譚盾無疑再次證明他的音樂魅力。

譚盾後來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在眾多的榮譽和獎項中,譚盾還被聘為1999年美國坦格塢音樂界現代國際藝術節總監,英國倫敦藝術中心2000年現代藝術節總監,以及現任比利時廣播電視交響樂團的多媒體音樂總監。

農民音樂讓現代音樂更有人性

譚盾的獨特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深層影響,讓他走出自己的音樂創作之路。二十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帶到全球樂壇,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戲劇系列、觀念音樂———自然系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奏曲系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會」委約的《復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臥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改編創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這樣的成績單已經可以證明,譚盾將中國文化的色彩揮灑到了世界音樂的大舞台當中,並且被世界接受。

譚盾說,他的音樂,「大多是從農民那裡學來的;有時候看起來像是我在創造音樂,其實有時候是音樂創造了我。」藉由湖南老家的湘西音樂,譚盾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完成紀錄片《聽音尋路》,並在古典大協奏曲《地圖》中,讓現代音樂更有人性,透過科技,讓傳統文化得以再生保存。

歌劇《秦始皇》 最終人生的嘲諷

除了《聽音尋路》之外,譚盾的歌劇《秦始皇》也是去年重要的展演作品。譚盾說,《秦始皇》本身就是一個有關愛情與人性的故事,歌劇講述秦始皇夢想締造萬世基業,欲尋一段音樂作為開國樂典,最終他發現,自己所找到的不過是一段「奴隸之歌」。最終人生的嘲諷,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的悖論,也盡在一個變了調的「奴隸之歌」當中。(圖/紀慧玲提供)

除此之外,古典大協奏曲《地圖》也是一首重要作品,這首與湘西民間音樂進行多媒體結合的作品,全曲共分成〈儺戲與哭唱〉、〈吹木葉〉、〈打溜子〉、〈苗嗩吶〉、〈飛歌〉、〈間奏曲:聽音尋路〉、〈石鼓〉、〈舌歌〉、〈蘆笙〉等九個樂章,大膽嫁接了湘西民間音樂、西方交響樂和多媒體視聽,試圖突破時空和文化界限。

譚盾說,他曾經做過一個計畫,他與湘西歌手龍仙娥合作,帶著上海交響樂團85位團員及大提琴家安希.卡通納一行,將這首樂曲帶回了中國鳳凰古城,千百年來,這是第一次讓原始音樂回到原始源頭的精彩歷程。

讓譚盾感動的是,這場音樂會也讓從未聽過交響樂團的鄉親,一同分享音樂。當時當地是沒有表演舞台,電力也不足,但是居民最後在沱江河畔的北門城樓前的江上,搭起臨時舞台,上萬民眾更慕名而來,美麗的河燈與音樂,讓音樂家與聽眾都得到最寶貴的記憶。

《地圖》第一次回到了原生的家,這是湘西人千年以來一直在發展的自己的音樂,譚盾只是將來自湘西農民樂手山野裡的石頭音樂和木葉音樂,加入了現代交響樂當中來,通過多媒體的聲像,讓音樂與時空結合在一起,織成一張屬於人文與歷史的「地圖」。譚盾只是想要強調,湘西的音樂正在引起世人注目,因為他們的音樂,給了世人一些提示,保存消失的村落與文化,留住了根,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地圖》成功演繹尋根的生命意義,現在譚盾創作《地圖》的音樂手稿被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作曲家手稿廊所收藏,成為享此殊榮的第一位東方藝術家。

譚盾的童年 充滿自由

譚盾從小在湖南長大,父親是解放軍,母親是陸軍醫院醫生,都渴望兒子從醫,但兒子卻想做音樂家。譚盾跟著祖母一起在湖南村寨裏長大,有點山高皇帝遠的味道。文革時候,湖南可說是另外一種世外桃源。譚盾回憶,小時候上課當然也教鬥爭,但是很神奇的是,老師常常在下課的最後五分鐘會說出心聲,講講李白杜甫,讓中國的東西透過一些偶然保存下來。

15歲那年,譚盾開始根據《東方紅》、《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旋律編成四重奏,並命名為《夢見毛主席》。18歲父母下放到農村,譚盾失學失業,前路茫茫,就在這段期間,當時湖南京劇團準備出外演出,但是坐的船翻了,有不少音樂家過世,譚盾因而有了機會去考團,擔任小提琴手。兩年後,中國開始恢復考試,譚盾報考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譚盾回憶當時主考官要譚盾演奏莫札特的音樂,「我當時哪知道誰是莫札特。」但是譚盾不畏,拿起一把小提琴就當三弦琴演奏,居然脫穎而出,成為8位入學中選者。

譚盾非常會說故事,說起故事來,眼睛裡都是光芒,他說可能跟從小在墳場旁邊長大有關。譚盾回憶小時候住在湖南郊區,當地人有時候做喪事,就有道士跳驅鬼舞,唱悼亡歌。鬼歌聽多了,累成了創作中最寶貴的靈感,譚盾作品充滿的獨特聲響變化,也與這些生命歷程息息相關。

《琵琶與弦樂隊協奏曲》是譚盾在1999年根據他的琵琶和弦樂四重奏《鬼戲》改寫的作品,譚盾在這首作品,展現了中國4000年傳統家葬禮的精神。譚盾說他小時候常常看到在道家葬禮上,巫師與過去和未來的鬼魂相互溝通,在大自然和人類的靈魂之間建立對話。譚盾注意到這種對話產生「不同時代、不同聲音世界和不同文化的新對位法」,最後終究鬼魂會再度回到地球。譚盾將這個視為對人類靈性的反映,這種靈性經常受到都市文化和技術的衝擊所埋沒,因而完成了這首協奏曲。

在現代歌劇《牡丹亭》當中,崑曲演員華文漪擔任唱腔指導,黃英唱女高音,譚盾與指揮史蒂芬奧斯古自己下海,還分別唱其中的土著與和尚,音樂融合傳統民樂器如塔布拉鼓、琵琶、竹笛,以及搖滾鼓、電子合成樂器等,將崑曲與非主流前衛音樂巧妙結合,也揚棄了傳統文化的包袱,在東西方的境地中遨遊。

獲奧斯卡最佳配樂 改寫中國音樂史

有人問譚盾;「音樂的未來是什麼?」譚盾的回答是:「音樂的未來就是我現在,我現在做的一定是將來。」譚盾以李安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卡最佳電影配樂,他的上台答辭相當經典。譚盾說,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臥虎藏龍》的原創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

譚盾也說,現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由奧斯卡金像獎、經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讓人歡心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於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譚盾說的雖然是《臥虎藏龍》的音樂,但也理出了自己一貫的音樂理念和追求目標。

經濟起飛 也要對文化有所貢獻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譚盾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奢華並非只能負面思考,上海大劇院的舒適,北京大劇院的質感,最重要可以滿足一流表演團體的需求,展現最好的藝術給民眾,也許可以影響著民眾產生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幾年前剛回到發展中的中國,譚盾的觀察不論音樂家或觀眾,對於過去感到混淆,對於未來又失去信心:音樂家尚在舉棋不定,更不知如何與觀眾互動,「我能做的就是希望將這兩方結合在一起。」

譚盾看到古老傳統、文學、文化與藝術等,全被連根拔起,蕩然無存,「革新雖是好事,卻也令人傷感。」譚盾說中國經濟起飛,但也要對文化有所貢獻,才不會回到文化大革命的情況。

稀飯的鄉愁

譚盾說他最喜愛的,但對他來說最奢侈的,就是回家吃碗稀飯,因為邀演的緣故,譚盾幾乎走遍世界各地,但回到中國,他的胃一定要求他的腦,來一碗稀飯配上油條、醬瓜。

譚盾的音樂,來自他對生活的細膩感受。他對於做菜相當在行,他說有一次的靈感,來自比丘尼給的一杯茶。比丘尼請譚盾喝茶,但給了空杯子,那位比丘尼對譚盾說,心中有物,杯中有茶。譚盾當下深深被撼動,因為只要有心,就可以完成夢想。

與台灣有著一些淺淺的緣分,這幾年,譚盾來台灣總是停留匆匆,有時為著金門碉堡藝術節的個人創作〈音樂‧視聽〉而來,明明來台灣前後只有十幾個小時,譚盾還是當成兩天用;去年在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歌劇《秦始皇》,就是譚盾的重要作品,他也找了台灣的硬底子演員吳興國一起合作,並盛讚「這樣的演員,中國找不到一個」。原本今年下半年,譚盾要與我國作曲家許博允合作新曲,不過行程又有變化,整個合作案推往明年,或許明年,我們真可以再度跟譚盾重逢,再聽他認真說故事的神采。

●作曲家譚盾 1958年出生於湖南。

●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

●在校時創作「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讚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緻感覺。

●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

●1994年,應著名四重奏Kronos委約創作的《鬼戲》融合了水、金屬、石頭和紙的元素,並把中國皮影戲和中國巫文化的儺戲表演傳統引入西方的室內樂。 

●1995年吳子牛導演中國人民抗日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主題歌《不要哭啊 南京》用男低音獨唱、童聲合唱,男低音合唱,注入了創作者熱愛生命,音符撼人心魄,具有東方中國人特有表達方式。

●1997年,譚盾為香港回歸創作《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

●《臥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獲第44屆葛萊美四項提名:1.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取自電影版《臥虎藏龍》主題曲;2.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取自《臥虎藏龍》的《月光愛人》;3.最佳古典音樂,取自《臥虎藏龍》的《永恆》;4.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誓言》,取自譚盾 《易》吉協奏曲。

●1989年,他的陶樂《聲音造型》和歌劇《九歌》由紐約古根漢博物館委約誕生。使用70多件的造型不同的自然樂器,構成了他最初的「金木水火土」有機分類。

●1991年,為紐約前衛「辣媽媽」小劇場創作了行為藝術《紙祭:金瓶梅》,並通過對九種不同的紙進行吹、搖、揉、撕、打、揮、拍、唱,來表現人性中強烈的渴望、痛苦和愛。

●1998年,受紐約愛樂委約創作了《水樂》,成功地將這些「有機之聲」帶入西方交響樂隊中。

●2000年,德國國際巴赫協會為紀念巴赫逝世250週年委約譚盾創作了有機音樂劇《復活之旅》。在這部作品中,以水和石為音樂主音色,隱喻生命的初始,引領觀眾走進一場生命和靈魂的復活之旅。進入21世紀,譚盾以鮮明的東方音樂觀念,與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對話「世界之未來」。

●2003年,為慶祝世界建築奇蹟洛杉磯迪斯尼音樂廳的落成,洛杉磯交響樂團委約譚盾創作了《紙樂》,又成功地將紙樂觀念帶進了交響音樂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