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交易策略,都是建構在「預測」的薄弱基礎上面,然而預測只是對於未來的部份推測,當然談不上絕對準確。回歸到現實層面,除了預測之外,操作若要成功,「停損指令」的執行,是絕對必要遵守的紀律。在交易人士之間,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七分紀律,三分預測」。由此可見,紀律的重要性遠高於預測能力,「紀律」可以克服「預測」的缺失,讓投資人採取穩札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能夠遵照所擬定的交易規則(進場、出場、停損、委託口數等交易指令),不具任何疑惑地去嚴格執行。

在所有的預測項目之中,轉折點的「存在位置」與「發生時間」,是一件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其中牽涉到詳細推估轉折點的「路徑」與「頻率」的問題。正如赤壁之戰的傳奇故事裡,描述諸葛亮如何智算,曹操兵敗之後必走華容道;這是一則詳細推演路徑和時間流程的實例。把轉折點當作曹操,我們可以像諸葛亮一樣精確的預測曹操的行徑嗎?單純根據轉折點的對稱中心路徑,以及轉折點出現頻率,就能夠辨認轉折點的存在時空點嗎?這方面的研究在現代物理學界已經有充分的文獻,金融界也正在急起直追。下面的描述只是簡單的觀念。

轉折點就是極端價位,通常都出現在支撐、壓力關卡附近。轉折點出現頻率較高的區間都是盤整行情,價位分布呈現密集狀態,K線之間重疊交集特別多。相反地,有趨勢的行情,轉折點出現頻率降低,價位分布呈現疏鬆狀態,K線之間重疊交集也較稀少。轉折點的路徑分佈,描繪了價位分布的軌道。這些軌道的寬窄,受到市場波動率的影響;由於市場本身的波動率不是一致的,使得振幅的軌道形狀猶如香腸一樣;波動率增加,軌道就膨脹起來,波動率下降,軌道也隨之窄化。

轉折點出現的頻率,可以記錄成為落點區間(bin)的門檻,以便分辨盤整和趨勢的界限。例如盤整行情大約三至四天出現一次轉折,我們可以在第四天接近收盤的時候,尋找下單機會。又例如,在有趨勢的行情裡頭,轉折點出現的頻率降低,大約十天以上才出現一次轉折,但是轉折之後的「回檔時間」只有「趨勢行情」延續時間的一半左右,我們也可利用這一半時間的回檔,尋找低買高賣的進場機會。

欲確認轉折點,可以利用下面兩個條件,來證明轉折點是存在的:
1. 若市場連續出現極端高或低價位,就表示趨勢仍舊存在於市場。反過來說,必須至少等待三天以上,都沒有出現新高或新低價位。才能夠證明轉折點是存在。就實務層面來說,這種「遲來的確認」是一種困擾。
2. 反彈或回檔的幅度沒有超過「前個轉折點價位」的某個百分比,也可以證明該轉折點尚未存在。例如前個低轉折點價位是6411,若反彈向上的價位超過6507(=6411*1.015),也就是1.5%,表示6411尚未變成轉折點。第一個特性是有關時間的確認,第二個特性是有關空間的確認。上面列舉的兩種轉折點存在的條件,也可以用來間接地檢驗,趨勢是否存在於市場。

尋找轉折點的目的就是要在預測的時空轉折點上,執行交易指令。然而這種交易指令,只可以在下列三種情況去執行:1.盤整的高低轉折點。2.漲勢的回檔向上轉折點。3.跌勢的反彈向下轉折點。至於,漲勢的向下轉折點、跌勢的向上轉折點、就不應該納入執行的目標。其他重要的「交易規則」包括:
1. 遇到擴張盤整行情,必須意識到,轉折點距離對稱中心的半徑是遞增的,也就是說,預測下一個轉折點位置,相對於對稱中心的半徑增量,百分比必須些微調高。例如上個月底,盤整的對稱中心點是6560,最大半徑為85點,則預測的對稱低點應該是6458(=6560-85*1.2),結果真實的低轉折價位是6411,相差47點。
2. 有趨勢行情之後的盤整,必須至少等待「趨勢天數」的一半週期,才可以進場低買高賣。例如,2006年一月二日,漲勢過程經歷8天連續出現新高,再經過一半週期四天盤整,總共回檔234點,才可以考慮進場。
3. 執行轉折點的進場委託,必須離開極端價位達到某個差距,進場之後馬上把停損點設定在距離進場點某個固定距離。延續上個實例,在回檔234點之後,出現低點價位是6411,預測可能出現向上的轉折點,則必須等待價位自轉折點向上漲90點以上(意即價位6501)的差距,才可進場買進。進場之後,設定的停損點就放置在距離進場價位70點以下(意即價位6431)。
4. 執行轉折點進出場的等待過程,不宜超過上一個轉折點的出現時間。比方說,上個轉折點出現時間是8天,則等待下一個轉折時間不宜超過8天,否則行情可能發展成為有根的趨勢。已經建立的部位必須嚴格設定停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