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公司盈餘分派的趨勢在轉變,不論是穩健的傳產類股,或是高成長的電子類股,盈餘分派皆以現金股息為主,對於股市投資人而言,聰明參與除息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最大竅門在於,參與除息必須考量股息殖利率水準的高底、扣抵率雙「率」問題,以及是否填息等層面,才能穩穩地賺到股息。 投資人在選擇除息投資的標的時,先決條件一定要股價填息,才能真正算賺到股息。所謂填息,是指除息前一日收盤價,與除息後價位間所留下的除息價位缺口,若股價回升超過除息前一天的收盤價,就算填息。舉例來說,一檔個股除息前市價為二十二元,配發二元現金股利,除息後參考價位為二十元,經過一段時間,股價回升至二十二元,就算完成填息,不但投資本金回本,又賺到二元股息。 可是,如果除息之後,股價沒有回到二十二元,甚至跌到十九元,就稱之為貼息。投資人所拿到二元股息,只能算是彌補貼息價差的損失,所投入本金則因除息關係而被侵蝕掉。

基本上,填息與否取決於個股基本面前景,只要穩健成長的產業,填息機率通常很大,國內電信產業就是最好例證,產業雖然成熟化,可是每年盈餘維持在水準之上,因此把時間拉長,還是能夠填息。 至於股息殖利率,係為配息金額除以股價所得出的比率。若延續前面案例說明,一檔股價二十二元的個股,配發二元股息,其股息殖利率為9.09%,是銀行定存的三倍以上,買股票自然比存定存還划算。惟股價與股息殖利率呈現反方向連動,當股價上漲時,就會壓縮股息殖利率;反之,當股價下跌時,股息殖利率就會上升,股息殖利率愈高,愈夠吸引到參與除息買盤。

 至於扣抵率,則是另一個參與除息時必須納入考量的因素。所謂扣抵率,顧名思義就是可扣抵稅額的比率,公司的盈餘必須課以25%營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再加徵比率不等的營所稅,才會再進行盈餘分配,所謂的扣抵就是指未分配盈餘所加徵的營所稅的比率。

 企業在繳納營所稅之後,剩下的未分配盈餘又要再繳一次稅,等於同一項所得要繳兩次稅。兩稅合一實施後,這部分的稅額不再重複課徵,會在報稅時將溢扣的部分退還給企業。如果投資人參與上市櫃公司的股票除息,等於變成公司的股東,也會享受到稅款的退還。但參加股票除息拿回溢扣稅款,真的對每個股資人都有利嗎?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宗銘說,投資人應先檢視不含股息收入所得總金額,找出適用所得稅申報邊際稅率,到底是6%、13%、21%、30%、40%其中的哪一個級距。原則上,以所得稅申報邊際稅率作為基準,選擇扣抵率高於所得稅邊際稅率的個股投資較有利。

不過,若是加計股息收入之後,導致課稅的級距提高的話,投資人必須權衡一下。 舉例來說,一名年收入為一百萬元到二百萬元、適用所得稅邊際稅率21%的投資人,手頭擁有某檔個股十張,其扣抵率約1%,除息後拿到十萬元的股息收入,課以21%所得稅,應繳納所得稅為二萬一千元,其中扣抵金額僅一千元(十張股票面額十萬元,乘以1%扣抵率)。

換句話說,二萬一千元扣除已預先扣抵的一千元之後,還要繳納二萬元的股利所得,若是選擇扣抵率愈高者,所補繳的金額隨之遞減。 由於每家公司適用的扣抵率不一,過去電子產業適用於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享有五年免稅的優惠條例,扣抵率往往高於傳產族群,而此一情況慢慢扭轉當中,投資人若想得知所投資標的的扣抵率的話,郭宗銘建議,投資人得做些功課,利用股市公開觀測站,輸入個股代號或名稱之後,在財務報表欄位當中,找到所得及未分配盈餘項下附註的預計扣抵比率,即可得知該股扣抵率的大概狀況,再與自己的所得稅邊際稅率相較,再決定是否要參與除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啡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